《街头美食斗士》海报
在各种真人秀节目充斥荧屏的当下,各家都在想方设法通过规则、嘉宾阵容和眼花缭乱的后期剪辑制作,让节目能够吸引更多观众的眼球。但是韩国这档《街头美食斗士》却另辟蹊径,在真人秀中成为了一股清流。前两集关于成都和香港美食的节目一下子赚足了中国观众的眼球。可以说,从节目制作和后期剪辑来看,这部美食综艺和以往我们了解的美食节目截然不同。
成都篇.麻婆豆腐
过去的美食节目经常出现在地铁电视上,或者是一些电视台的常驻节目,情节要么是探店营销,要么教你如何制作美食。近年来有一些美食综艺,比如《拜托了冰箱》,属于明星出镜,素人做菜,把故事和美食相结合,最后评选冠军队伍的情况。还有的综艺像《顶级厨师》,比较符合真人秀的一般定义,即真人出镜,强调实时现场直播,不是角色扮演,声称百分百反映真实的电视节目。
另外一类美食节目是类似于《舌尖上的中国》、《寻味顺德》这样的纪录片,因为有“记录”二字,所以更注重真实地描述,不带有太多主观色彩,通过对食物及历史,包括背后的人的故事描述来呈现节目。与真人秀相比,这类节目没有太多娱乐性质。
成都篇.串串
《街头美食斗士》通过真人出镜,从白钟元口中得知食物的历史,同时利用综艺的剪辑、配乐、后期等手段对节目进行加工,呈现出了“纪录片综艺”的复合感受,让传统比较静态的纪录片有了更多观众的参与感,更加生动。这个节目只有一个主角出镜,就是主持人白钟元,他是韩国美食节目中的常客,参与制作过很多款成功的美食节目。而制作方是制作出《请回答》系列和《鬼怪》系列的韩国tvN电视台。
成都篇.军屯锅盔
《舌尖上的中国》前两部的导演陈晓卿曾说他喜欢小店,除了味道,那里舒适随意的市井气也很吸引人。这部综艺的立意也是描绘世界上各个城市的街边小吃。第一集从成都开始,一开始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成都篇.担担面
首先主持人的中文很好,他说自己的中文是在餐厅点菜中学会的。汪曾祺在其《做饭》一书中认为,“许多东西不吃,‘下去’,很不方便。到一个地方,听不懂那里的话,也很麻烦。”潜台词就是入乡随俗,只有深入当地,与当地人打成一片,才能寻得至味的美食。中文优势让白钟元可以跟环境有更多互动,也让观众有了浸入感。
香港篇中,用中文跟老板点菜。
其次就是令人惊艳的剪辑功力了,我们很少在美食节目里看到的剪辑方式都出现在了这档节目里。食物被塑造成了明星,有时候会有闪光灯不断闪烁的镜头,就像巨星出现一样。倒放的手法也被应用在食物上,电影《开往春天的地铁》、《两小无猜》里都出现了这样的手法,以体现人物过去与现在的变化。用在食物上,一盘做好的美食通过倒放,拨开了一层层配料,最终还原到制作食物的原材料,如豆花还原到大豆,辣椒红油还原到油菜。这种追本溯源又不按常理出牌的戏剧化操作,让节目但节奏错落有致。
这部综艺的配乐可谓五花八门,爵士乐、古典乐、中国传统民乐、摇滚乐……看似混搭的组合在成都的老街和香港的街道上得到了和谐的统一。因为我们毕竟是在现代去审视食物的历史,并不需要总趴在历史的故纸堆。所以即使在成都附近的小镇上,在周围环境一副田园诗歌的情况下,配上现代的鼓点,也毫无违和感。优秀的配乐让画面和动作完全踩到每个节奏点,乐曲结束,美食出锅,在视觉和听觉上都是一种享受。
香港篇.冷鸳鸯咖啡
另外,声音技术的革新也让食物能够通过听觉穿过荧屏传达到观众面前。一般美食节目会把做饭的过程和吃饭的过程的声音展现出来,但这部综艺把一些更细小的声音也描绘出来了。如制作豆腐时手搅拌黄豆时的声响,串串蘸干碟里辣椒粉的声音也被传达出来了。通过电视节目,放大了我们的感知,这就有点像是在给观众创造一场ASMR体验。这是一个用于描述感知现象的新词,其特征是:对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或者感知上的刺激而使人在颅内、头皮、背部或身体其他范围内产生一种独特的、令人愉悦的刺激感。这就是新概念在综艺中的应用。
用勺子撞击热的和冷的双皮奶,声音是不同的。
汪曾祺曾说,“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如果这部综艺对于我们本土美食综艺有借鉴意义的话,那就是:美食节目要有文化,但也要有现代的视野。敢于尝试不同元素,做加法的同时也要做减法。这部综艺没有太多综艺特效,一开始让人觉得更像纪录片。但随着节目逐步推进,戏剧化的剪辑,视觉和听觉技术的介入,让它变成了一部活色生香的美食真人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