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娱乐 > 正文

《狗十三》今日上映,从心理学角度解读它为何是最有后劲的青春片

《狗十三》,狗的名字是“爱因斯坦”,主人公李玩的年纪正好是13岁,所以片名也可以叫做“爱因斯坦与李玩”。

而英文片名则更值得玩味——“ Einstein and Einstein”——表面上指代的是影片里前后出现的两只狗狗,实际上暗示了李玩与爱因斯坦之间的互文关系。

\

这部单一个片名就蕴含这么多门道的电影,曹保平导演可是“珍藏”了五年方才公映,而刚刚跟广大观众见面,它就用凌冽深刻的现实主义笔触,给所有看过影片的人一记重击。

环顾曹保平导演以往的长片,皆是从犯罪类型入手,剖析人性和社会问题,《光荣的愤怒》、《烈日灼心》,哪个不是凶猛见血的狠角色?

\

《狗十三》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将惯用的暴力手段统统隐去,进入到中国式家庭当中,拎出亲子关系、成长教育等等这些让人头疼,却又是每个人都必须精心处理的议题。

比起外化的犯罪电影,《狗十三》使用了更加内敛的方式,将视角聚焦到寻常百姓家中,因此才有“片子里发生的事情,仿佛就在讲述我们身边的故事”这样强烈的情感共鸣。

\

糟糕的家庭,出色的孩子。

主人公李玩的成长环境,只能以“差劲”来形容:父母很早就离了婚,自己被抛给了爷爷奶奶抚养。

现代心理学普遍认为,夫妻关系是一个家庭的核心,夫妻间没有好的相处模式,没有足够的爱将会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根源。

\

影片里李玩的母亲始终没有露过面,而父亲则因为组建了新的家庭,所以也根本没有尽到照顾的责任,碰到和女儿产生矛盾的时刻,不是给钱就是买东西,物质上的弥补不起效了,便粗暴的喝斥打骂。

正因为没有沟通,父亲对女儿真正喜欢什么也是完全的不了解,在他眼里,只要李玩“听话、懂事、争气”,就一切安好。

\

而除了情感上的缺失,李玩还要面对“隔代养育”的考验。

李玩的爷爷奶奶表面上对孩子非常疼爱,好吃好喝的供着,实际上奶奶连李玩“喝不了牛奶”这样的小事都记不住。

陷入到长期的溺爱当中,对于孙子辈真正需要的忽视,恰恰也是“隔代养育”存在的最大问题。

作为中国式家庭的特殊产物,它也已经被证明,可能会在人际交往等社会功能方面给孩子造成许多的负面影响。

\

单亲、父母缺位、隔代溺爱,一个孩子在养育者那里能遭遇到的所有“糟心事儿”,几乎都让李玩给摊上了。

雪上加霜的是,李玩正处在令全世界心理医生都头疼的心理发展阶段,青春期。

有研究表明,“青春期”是人这一辈子最难熬的阶段,除了生理上的变化以外,大多数这一时期的孩子心理上还会在“不能再依赖父母”的危机感和“长大成人渴望独当一面”的独立需求之间来回摇摆,冲突不断。

\

所幸我们并没有看到李玩因为成长环境的不同,以及这种不稳定的心理状态,让自己出现什么严重的心理问题,反而长成了一个非常健康的孩子。

这种健康不仅体现在她能吃能喝上,更重要的是她还拥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她有自己的爱好,并且清楚地知道自己擅长什么,想要什么。

\

当姐姐李堂因为“总得喜欢谁”而跟男孩高放打得火热时,李玩却一针见血地指出她的感情只不过是一种——“班里女生都喜欢他,所以你才喜欢他”——随波逐流。

可见,李玩虽然只是一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却已经发展出了独立的人格,因此也拥有着远超同龄人的成熟。

\

这种成熟,可不是大人世界里的“世故”、“伪善”,而是真正的独立、敢担当。

这种成熟,也让李玩在遭遇青春期各种危机的时候,显得“游刃有余”。

\

比如,她认为这个世界一定存在着多个“平行的宇宙”,可以包容所有的可能性,这样人就不必为了自己的选择而悔恨——以此来化解因为大意的选择而失去狗狗所带来的痛苦感受。

再比如,面对男孩的表白,处在同样情窦初开年纪的李玩,却有勇气说出“我不想。”

\

影片通过大量这样的细节来告诉观众,李玩实在是一个出色的孩子,以至于她早早地就明白了:“人生命的价值,就在于选择”。

而这样既保留自我意志和想象力,又成熟敢担当的女孩,如果能够继续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该有多好?

\

成长,是一生的课题。

相比李玩在心理上的“早熟”,片中大人的行为表现却各个灰头土脸,大败而归,这一点从李玩父亲身上就可见一斑。

他看上去很爱孩子,却早就逃避了陪伴女儿的责任,在教育上也简单粗暴,而且经常言行不一,比如——

前脚刚答应女儿要陪她去看天文馆展览,转头就忙于应酬把承诺抛之脑后;

\

上一秒刚刚指责了女儿任性喝酒,下一秒就亲手递上了红酒杯;

说过的话不算数,以为给足零花钱就是爱,只关注成绩等等,我们身边“糟糕家长”的种种形象,在李玩爸爸的身上都能找得到。

用李玩的话说,她就没见过“真正的大人”。

\

最终,影片里糟糕的大人和优秀的小孩,通过两只狗狗,进行了一场针锋相对的较量。

李玩手中的武器,是“独立”、“反抗”、“叛逆”;

大人手中的武器,是“懂事”、“顺从”、“世故”;

\

第一只狗狗,是父亲为了修复和女儿的关系买来的,李玩给它取名叫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胆小,缺乏安全感,极度渴望被呵护和照顾。

而狗狗所具有的这些特质,其实就是李玩对于情感诉求的投射。

\

当这只“爱因斯坦”被爷爷弄丢,父亲不满李玩的任性而爆发时,孩子和大人之间的首轮抗争,也就分出了胜负,在那一刻李玩的这部分诉求也随着狗狗的离开而被扼杀。

第二只狗狗,是李玩的继母为了哄骗她买来的,李玩一眼就识破了大人的想法,看穿了大人们不愿承认错误的本质。

而这只“爱因斯坦”,表现出和之前的狗狗完全不同的性格,它对人缺乏信任,在家中肆意搞破坏,反抗李玩弟弟的伤害——这些特质同样也是李玩人格的一种投射。

\

结果当这只爱因斯坦在收容所绝食而死的时候,那一刻也就意味着孩子输掉了与大人的第二轮抗争。

这场实力悬殊的对决,终于让李玩变成了大人期待的模样,懂事、顺从、世故。

那么,大人就是胜利者么?

\

在影片最后,李玩的弟弟正在参加滑冰训练,从痛苦的表情和口中稚嫩的台词能够看得出来,他是有多么不情愿不喜欢滑冰,然而旁边的大人却根本不加理会。

这一幕与电影开头形成了奇妙的呼应——甭管李玩是有多么不情愿不喜欢,父亲依然帮她选择了英语兴趣小组。

糟糕的大人没有成长,所以,“以后这样的事儿还多着呢。”

\

在电影里找寻属于自己的答案。

电影在这样的剧情中迎来了结局,然后留给了我们无数的问题,这些问题各个振聋发聩,尖锐犀利。

例如,如果你正为人父母——

不知你之前有没有考虑过,抱持“都是为你好”的想法去控制孩子、替孩子做选择,会给他们带来多么大的影响?

\

如果你的家中就恰好有处在青春期的孩子——

那么该如何处理和叛逆期的孩子之间的关系?

如果你是刚经历了青春年少,但还从未思考过如何度过有意义的人生;或者你就是“成长的烦恼”中的一员——

你又是否考虑过,怎么才能向父母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什么方式去诉说自己的苦闷和诉求?

\

如果你既不是父母,也早就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礼——

那你又是否清楚,成熟的大人应该是什么样子?

可以说,通过刻画带有典型特征的孩子和大人,《狗十三》将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到的,还有那些不愿意放到台面上讨论的这些难题,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大扫除”。

\

它对于中国社会,中国家庭中这些难题的表现,不仅角度全面,而且力度之强,在此前的影视作品中是极为罕见的。

然而,影片却没有告诉我们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是什么。

但其实,观看这样一个有力量、有后劲的故事,本身就是给了我们所有人一个机会,去直面自己、直面家庭。

\

所以,何不就从这里出发,从《狗十三》的故事出发,去真正地审视自我、审视自己与家庭、与他人之间关系呢?

毕竟成长,本就应该是伴随一生的事情。

它永不过时,至死方休。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