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娱乐 > 正文

《死亡诗社》:一个男孩就这样死掉了,一位老师就这样离开了

看过《死亡诗社》这部电影的人定然都会被影片中那群大男孩们所感动,也都会为尼尔的死亡意难平,但是死亡背后是什么呢?

《死亡诗社》中的死亡不是腐化成泥,而是顿悟后的破茧成蝶。

人生一世,终要归为尘土,生命的价值远不能用寿命来衡量,与其碌碌一生,不如去追求自己的广阔,做自己世界的水手,把握自己的方向,去往所有自己向往的港口。

趁年轻何不试试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杰克·凯鲁亚克的《达摩流浪者》中的一句话: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笔者自认为是一个很理性的人,但是每每读到这句话总是会生出一股涩然。

看到《死亡诗社》中那群大男孩年轻美好的样子,你或许会想,年轻也不过如此了吧。

他们与传统腐朽的威尔顿教规对抗,建立了死亡诗社,这里是他们思想碰撞的天堂,又何尝不是每个男孩一腔热血的保温室。

《死亡诗社》:一个男孩就这样死掉了,一位老师就这样离开了

梭罗说:

"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

现实中有多少人是在白驹过隙间感慨一句年少轻狂,有多少人是在看到生活的一角之后选择屈服,又有多少人是永远保持一腔热血,不说功成名就,只认少年无悔?

现实中的我们都学会过的一件东西就是妥协,我们慢慢长大,逐渐因为适应社会而不断扭曲自己的内心。

或许这是必然,这也是事实。但在妥协的过程中为什么不让它变得更加有趣?或许,结果也不算很坏。

笔者记得贾玲曾经在一个综艺节目里谈及她的经历,当年她报考中央戏剧学院戏剧表演专业,为确保安全同时报了相声表演。

虽然两个专业都考上了,但是因为妈妈把相声专业听成了喜剧表演的失误而去了相声专业,她在节目中笑着调侃自己:"我一黄花大闰女,怎么可能会想去学相声?"

大家都熟知相声行业里女生一直都是弱势存在,生活和贾玲开了个玩笑。

她妥协了么?妥协了,因为专业无法更改了,但是她却别开生路,最终还是实现了自己的追求。

妥协,有时并不意味着放弃,只是在另一条路上奔跑。

值得一提的便是当今流行的“佛文化”、“丧元素”,什么时候佛系青年变成了90、00后的代称?

但是笔者相信,这只是一个称呼,因为我觉得我们更像是后浪中说的那样:“因为你们,这世上的小说、电影、音乐中表现的青春不再是忧伤、迷茫,而是善良、勇敢、无私、无所畏惧,是心里有火,眼里有光。”

《死亡诗社》:一个男孩就这样死掉了,一位老师就这样离开了

现实或许是很残酷的,正如尼尔在追寻梦想中死亡,基廷教师在对抗传统的怀疑自我,有些大男孩在规矩的面前选择妥协,但是你们发现了么?

我们都有青春年少,时光也仿佛会为我们收拾一切烂摊子,所以,趁年轻何不去闯一闯?

不要那么早地向现实妥协,勇敢地去追寻自己的梦想,或许就会像电影中那个勇敢追爱的大男孩纳克斯一样获得美丽的爱情。

即便妥协了,也要继续奔跑,不要心灰意冷。地球是圆的,万一跑着跑着就跑回你想要的道路上了呢。

“不到黄河心不死”有时也是一种智慧

我们很多时候听到“不撞南墙不回头,不到黄河不死心”是作为一种贬义,但其中滋味或许只有自己知道。

笔者想,基廷教师应该是享受那个过程的。

影片中,尼尔曾问过他:“为什么要再次来到这里?”

他回答说:“因为我喜欢教学。”

基廷教师的言语行为或许才是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

作为荣誉毕业生的他或许并不感谢学校的传统教育,他找到了现实与传统的沟壑,或许也曾见识过深陷现实不复超生的云云之人,所以才选择回来拯救那些未受荼毒的灵魂,为他们带去救赎。

这对他来说何尝不是一个“不到黄河心不死”的过程。

不论学生时期还是现在,他都在与传统教育斗争着。

他失败了吗?或许是的。他成功了么?答案也是肯定的。因为在那些男孩的眼睛里,他得到了救赎。

《死亡诗社》:一个男孩就这样死掉了,一位老师就这样离开了

《死亡诗社》:一个男孩就这样死掉了,一位老师就这样离开了

有时候,你坚持的结果是失败的话,往往会获得别人的不赞同。

“不值得”、“浪费时间”、“死心眼”等等或许会成为你最终得到的评价,但是这没有什么值得伤心的。

因为在撞南墙或是到黄河的过程中,你收获的不是失败。

失败只是一个表述名词,现实生活是非常复杂的,你的一切都不能简单地用成功或是失败这两个名词来概括。

《死亡诗社》:一个男孩就这样死掉了,一位老师就这样离开了

家喻户晓的周董周杰伦也是从“死心眼”走过来的。

在成名之前,周杰伦被台湾乐坛大哥级人物吴宗宪“相中”,进入吴的公司作音乐制片助理。

其间,他不停地写歌,但他的歌太稀奇、太古怪,被很多歌手因不理解而拒绝。

或许就是抱着“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心态,他一直坚持创作,从未放弃。

好在终于让世人看到了他的价值,“新一代的亚洲音乐天王”,就是他那傻傻的不被任何人看好的坚持的成果。

或许你会说,这只是少部分,的确,这真的只是少数。

大多数人到了黄河可能还是会失望,但在途中你一定遇到了从未见过的风景,这也是一种收获。

虽然最后基廷教师被学校开除,但是他带来的自由思想还是扎根到了那群大男孩的心中;虽然最后项羽不肯过江东,但是他“死亦为鬼雄”的英魂留在了史册上。

或许我们会被现实的柴米油盐所累,但其实每个人内心中都藏着一个“小人儿”。

有时候,那个“小人儿”会变得力大无穷,拉着你一去不返,但请不要怪罪他,因为那是你仍然保留的热血因子;那是你知道,你的梦想由你自己来坚持的觉悟。

在你追寻的道路上,它们是不可或缺的。

就像爱迪生经历1000多次失败发明电灯,俞敏洪经历多次高考仍然不甘平凡,白岩松坚持等中央电视台的通知而放弃另一个胜券在握的电台工作一样奇妙……

《死亡诗社》:一个男孩就这样死掉了,一位老师就这样离开了

不到黄河心不死,在到了黄河的那一刻,或许你是后悔的,过去了一天,或许你依然后悔。但是过去一星期,一个月,你会发现,你会感谢你曾经选择到了黄河,甚至撞了南墙。

超越生命的桎梏

《死亡诗社》:一个男孩就这样死掉了,一位老师就这样离开了

《死亡诗社》:一个男孩就这样死掉了,一位老师就这样离开了

电影中尼尔之死是多少观者心中的意难平,尼尔便是与现实传统对抗的前锋,但最终还是逃不过现实的迫害。

演员的梦想在面对现实的贫瘠,尼尔只能报之苦笑。

尽管最后被同意去演出,但这其中又蕴含了多少牺牲,只有他自己知道。

或许,他已经预见梦想变成泡沫,无情地在沙漠里被蒸发的场景。

就像现实中的我们,当梦想面对金钱、物质、人脉时的无力,往往我们都会被现实磨平棱角,将曾经年少的疯狂偷偷藏在一个角落,用灰尘掩盖,不敢揭开,不敢面对。

然而,现实的贫瘠是无法改变的,但是在选择的岔路口你一定会想起这样一段话: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斗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或许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对于如今的人们来说,你的一生是需要自己去上色的。那便是你的事业。

人生有很多个岔路口,笔者也不能保证在每个岔路口都选择梦想,但是笔者至少会选择一次。

我们都说,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无限价值,所以我们要超越生命的桎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像尼尔一样为梦想献身。

电影是高于生活的,我们不可能实现,当然笔者认为如果你能自认生命无悔,那便是超越。

梵高用绘画成就自己的思想碰撞,列夫·托尔斯泰放弃贵族生活追求自己对人性的拷问,米开朗基罗仰断脖子也要完成自己的作品……笔者想,他们都不曾为此而后悔过。

《死亡诗社》:一个男孩就这样死掉了,一位老师就这样离开了

人的一生,终究是要自己来感受的,别人看到的都不是全部,我们的生活或许平平无奇,不如那些广为流传的名人般出彩,甚至你终究还是被现实所累。

但是回想你的青春年少,你会被你的疯狂青春所感动,你会再次牵动你心中的那个小人,你会因为你的某个不计后果的选择而热泪盈眶,那么你的生命已经实现了超越。

《死亡诗社》:一个男孩就这样死掉了,一位老师就这样离开了

在生活的柴米油盐之间,总是要多份感动,勇敢地去追求你所向往的。撞了南墙又如何,到黄河的途中你也会发现别样的美丽。

现实与梦想的碰撞,会输么?尝试了之后才知道。

愿所有后浪,都能做自己世界的水手,游遍所有向往的港口。

《死亡诗社》:一个男孩就这样死掉了,一位老师就这样离开了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