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讯 记者周传人 通讯员周懿梅 郭超 “我们的遂昌长粽又名‘长情粽’、‘分享粽’。”“一家人一起分享一根长粽,寓意长长久久、团团圆圆。”5月27日晚,在遂昌县凯新购物广场,一场以“共走富裕路,‘粽’享端午情”为主题的网络直播暨产销资源对接活动在乡村主播们热情介绍下开启。为时两个小时的活动吸引了全网直播观看人数60000余次,卖出2000余份长粽。
长粽寄长情,长粽的背后,承载的是遂昌的民俗、文化和情感,每一根粽子用的都是遂昌长粽非遗传承技艺。如今,长粽产业通过“生产链”“营销链”“用工链”,环环相扣,资源实现就地转化,撬动了山乡“共富链”。
生产链迭代升级:传统生产变得“不传统”
称米、放肉、包裹、称重、系绳……走进位于三仁畲族乡的遂昌原食健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眼前一片忙碌景象。自从公司迁址到三仁畲族乡后,该公司对生产车间进行系统化重塑升级,无菌车间、智能蒸煮,一整套数字化工厂设备,打破之前对于传统长粽制作的感观。淘米、拌馅、粽叶清洗、蒸煮、包装等环节全流程智能化操作,干净卫生而且效率高。
“我们厂现在日产粽子约2万根,但市场上仍供不应求。”该公司负责人郑富明说,尽管还未临近端午赶工高峰期,但自3月以来,该厂就已接到近100万根粽子订单,销售额高达1200万元。
遂昌长粽的热销也并非个例。“目前我们正在赶制的长粽有6万多根,预计端午节前一共有15万根左右的订单。”遂昌县羽峰食品厂总经理翁升说,目前工厂里共有60多名工人正在赶制长粽订单。
营销链探索创新:推陈出新变得“多样化”
“我现在手里的这款长粽就是我们今年特别推出的小畲粽,家人们可以从右下角小黄车下单……”在遂昌县三仁畲族乡小畲味直播间内,身着畲族服饰的主播雷思敏正在带货。这个由三仁畲族乡8个行政村合伙成立的强村公司,立足三仁两家长粽厂的产业优势,携手合作拓宽线上长粽销售渠道,既开拓长粽销售路径也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探索出了一条共建共赢共富之路。今年以来,小畲粽通过抖音、视频号等平台直播共卖出40余万元。
不光光小畲味,在遂昌各类长粽推介、长粽直播都在每天上演。与此同时,经过多年演变,遂昌长粽的用料和口味也在不断推成出新,除了传统梅干菜肉粽和豆沙粽,遂昌粽企积极探索迎合市场需求的不同风味长粽,口味上谋变创新突破,芋艿鲜肉粽、乌饭粽、红茶红豆粽等应运而生。“除了传统口味,现在顾客们很多也会定制自己喜欢的馅料,我们也在粽子的口味、大小、包装上不断改良。”遂昌原食健康农业负责人说,从目前的市场反馈上看,遂昌长粽的多样化改进也满足了不同年龄消费群体的各类需求。
用工链技能培训:增加收入变得“有意义”
在走访几家粽企过程中,提到最多的就是订单来不及和技能工人急缺,如何破解这个问题?三仁畲族乡党委政府也意识到长粽产业引进还要做好技能工人培育的文章。
“我们先将粽叶叠好,再将适量糯米平铺在上面。”“缠绳子的时候要抓紧粽子,不能把里面的糯米漏出来。”5月25日,在遂昌县三仁畲族乡好川村文化礼堂里一场长粽制作专项职业技能培训拉开帷幕。此次培训班由遂昌县民政局主办,遂昌县大柘成技校、三仁畲族乡党委政府联合承办,为期3天,共有55名学员参加培训。培训现场,粽叶翻飞、米香四溢,在培训老师“一条龙”的指导下,学员们正在进行包粽技能的实操学习。“现在家附近粽子厂经常发招工的信息,之前总觉得自己不会包粽子,也没有就业的机会。”来自三仁畲族乡十三都村的村民周小球是此次培训一名学员,她希望自己能够顺利通过培训,早日上岗。
“粽子产业日益兴旺,对掌握包粽技能的人才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遂昌县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梁旭伟表示,通过考核的学员将获得相关资质证书以及进入粽子生产企业工作的机会,让一些想就业、就业难的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同时也为本地粽企解决用人需求,推动遂昌粽子产业的健康发展。
“我们每人每天可以包400多根粽子,一年下来光是包粽子的这几个月就能赚三四万的工资,在家门口打工,还方便照顾家里。”来自三仁某粽厂的工人张冬梅说。
三仁畲族乡的长粽“产业链”是近年来遂昌长粽不断探索发展的缩影。“遂昌的长粽产业每年产值的增长率都保持在28%以上,2021年遂昌全县长粽产值达1.5亿元。今年,在‘产业+电商’模式布局下,全县长粽的产值将实现1.8亿元。”遂昌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周安涛表示,下步,将在保留原有惠民政策的基础上进行新一轮的农业产业政策迭代升级,在支持遂昌长粽精深加工、农产品流通销售、农业主体培育招引、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不断加码,做大做强遂昌长粽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