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小康故事 > 正文

王禄安:“公益慈善路,我会一直走下去”

爱是一种温暖,献爱与被爱都是幸福的。作为中安集团的掌舵人,自1992年向海南希望工程捐出第一笔捐款以来,王禄安始终热衷于公益性事业,历年通过各种渠道向公益事业捐款达400万元,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

“一个企业家如果没有社会责任感而只是‘赚钱机器’,那是可悲的。奉献,应该成为企业家的一种责任,也是衡量一个企业家社会价值的标尺。”王禄安说。

时间流逝,但褪不去的是王禄安心怀社会责任与公益情怀的底色。

结缘“希望工程”,开启助学之路

王禄安的公益之路,始于1992年。当年7月5日的《海南日报》头版刊发了一则消息,标题是《王禄安向希望工程慷慨捐款10万元》。

而这笔10万元捐款的背后,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彼时,正是海南希望工程实施之初,公众对此认知不足,仅筹得3万多元。得知这一消息,王禄安义无反顾地捐出了10万元,帮助昌江、白沙、琼中等贫困市县的200多名失学孩子重返校园。

王禄安的这10万元,创下了当年海南希望工程个人捐款的最高纪录。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当时的王禄安才28岁,刚刚步入创业初期。他的公司启动资金才30万元,还不怎么盈利。

王禄安出生在白沙黎族自治县县委大院,经历了艰苦的童年。王禄安家里有五兄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军人出身的父亲被下放农村劳动。他记得,为了撑起这个家,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会去十几里外的山上砍柴。他们兄妹几人每天傍晚放学后,便一起推着手推车去山上接应父亲,再把柴拉到县城卖掉,等这一切结束,回到家时已是深夜。“为帮助父亲维持家里生计,15岁的大哥出去砍柴时遭遇意外不幸去世,因为家里穷,我初中没读完就辍学了。”

尽管童年经历了生活的艰辛,王禄安仍保持着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即使在后来的创业经历中屡遭挫折,他依然愈挫弥坚。1994年海南房地产开始宏观调控,市场萧条,王禄安投资的事业最终也没能挺过这一关。1997年的春天,他举家迁往深圳,开始寻找新的商业模式。2000年,海南经济经过风风雨雨,开始逐渐趋于理性。伴随着海南千禧郎公司的成立,王禄安开始了在海南的再次创业。

一个历经坎坷的人,最是知道绝望的滋味,也最珍惜风雨过后的彩虹。王禄安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随着公司业务渐渐发展,他越发觉得慈善公益事业一定要继续做下去。

26年热心奉献,让更多贫困学生重返校园

如今,王禄安的公司已发展为涉及金融、房地产开发、股权投资、高科技研发等领域的综合性企业。从一个穷孩子成长为一位民营企业家,王禄安骨子里有着一种有国才有家的“慈善公益情怀”,一直没有停止支持助学及其他公益事业的脚步。

26年来,王禄安关注贫困学生、贫困地区学校,关心灾区群众,情系乡亲父老,向海南希望工程、海南省教育基金会、省市慈善机构、汶川及玉树地震灾区、贫困大学生和“三老人员”等捐款。

20年前,在他的家乡屯昌县西昌镇仁教小学,王禄安发动设立了一个村级小学教育基金——儒成教育基金,用于奖励学校的先进教师和三好学生,资助贫困学生,改善办学条件。看到村里通往仁教小学的路很难行,王禄安又捐资专门为村里修建了一条公路,方便孩子们进出校园。

2018年1月,新年伊始,王禄安又向临高县波莲镇贫困村冰廉村捐献了20万元助学金。

多年来,王禄安荣获“中国优秀创新企业家”“海南创新型优秀企业家”“海南省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和海南省“我心目中的‘十大’慈善人物”等荣誉称号。2008年被农工党中央评为“抗震救灾优秀党员”称号,2012年荣获“海南希望工程20年十大感动人物”称号,2017年12月,王禄安再次被共青团海南省委、省青少年希望基金会授予“海南希望工程25年十大感动人物”称号,这是对他善举的最好诠释。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