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小康故事 > 正文

毕业当援疆 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永州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跨越3800多公里,江南水乡的景色随着行驶的火车渐行渐远,代之千里戈壁、黄沙漫天。正值大学生毕业季,不少大学生立志援疆,成为新一代“知青”,如沙漠胡杨挺立在新疆,将青春奉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新一代“知青”

“滴滴滴”,毕业季,经管学院毕业生的宿舍差不多走得干净,唐福良手机里的班级群不断响起,还有1个多月,他将进入新疆,成为和田地区的一名乡镇干部,因有一些手续还未办完,还得在学校滞留几天。

“班长,求带新疆水果”“寄几块和田玉回来呗”。“真是没心没肺”,唐福良忍不住吐槽一句,继续在电脑上码字,他想在入疆工作前,把送给班上48名同学的诗写完。

“人生短暂,不应平凡度过。”援疆,这个念头从刚入大学时便在唐福良的心里种下。“我是农家子弟,家境虽不是很好,但看着国家的日益强盛,我希望能在这个大时代里为祖国出一份力。”

唐福良,1994年生于湖南省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的乡村,父母育有他和姐姐两人,姐姐已远嫁武汉,本着父母年迈,不能远游的古训,他也为援疆五年的想法犹豫过。

今年的清明节,一大家人聚在一起,唐福良把自己的疑虑抛出,没想到所有人都支持他去援疆。“我爸妈当时就说,虽然年纪大了,但家里有这么多兄弟姐妹,也能照顾他们,让我不用担心。”说到家人们的支持,唐福良的声音越来越低,但目光一如既往的坚定。从3月启动援疆宣传,到6月成定局,唐福良已没有丝毫犹豫。

2018年5月,当省考笔试通过和援疆考察过关的两个消息一同放到唐福良面前时,他依旧选择援疆。“参加省考只是为了证明我的能力,既然到哪里都是做公务员,何不去祖国最有需要的地方。”

对于自己将要工作至少5年的地方,唐福良也做了一些了解,“我不怕环境艰苦,以后工作的难点应该是语言不通、风俗不同。”在今年新疆组织部来校面试时,唐福良觉得,虽然民族类别不同,但沟通起来没感觉有什么不同。

2018年,湖南有90名高校毕业生参与援疆,新疆组织部为他们建了一个微信群,当问到是坐飞机还是火车来新疆时,大部分人都选择火车。“我们都坐在同一节火车车厢里,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人将为同一个目标去奋斗,就像是新一代的‘知青’。”

“国家需要人奉献,我一个人的力量虽然微不足道,但只要所有人团结起来,就会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唐福良说道。

距离7月底入疆,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唐福良想多陪陪父母。

沙漠胡杨挺立新疆

“2014年以来,贵校一批有志青年积极响应国家‘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选择到南疆乡镇工作,他们深怀家国情怀、报效祖国边疆、克服困难、扎根基层、甘于奉献,为南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生产发展付出了辛勤努力,深得当地干部群众认可。”

一封来自新疆温宿县委组织部发来的喜报,跨越4400多公里,送到湖南科技学院,点赞学校的民族情怀。

学生并不是只身在新疆奋斗,自2014至2017年,湖南科技学院共有33名学生前往新疆各乡镇,为维吾尔族的同胞服务。

从内地来到南疆,2015届毕业生马涛衷情于阿克苏,生活在阿瓦提的土地上,从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到拜什艾日克镇精神文明办副主任,他像沙漠胡杨一般植根和挺立于新疆大地。

2017届毕业生张景阳奔波千里来到南疆阿克苏市喀拉塔勒镇,负责综合治理办公室工作。女朋友秦章华听着张景阳畅谈新疆的风土人情,畅谈建设新疆的美好理想,放弃了公费留学的机会,决心陪同他一起共同奔赴南疆。目前,两人已领证结婚,秦章华在阿克苏高级中学担任英语教师。

毕业当援疆,在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大学毕业生们坚定地选择在异乡扎根基层,看黄沙风尘,看西域异域风情,以一颗火热般的心投身于南疆基层建设事业,绽放青春价值,用一片赤子之心书写对祖国深沉的爱与责任。

“学校以‘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为宗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2015年-2017年,学校考取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公务员44人、基层教师830余人。”湖南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曾宝成表示。

在2018届毕业生毕业典礼上,曾宝成更是呼吁学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磨炼人生、丰富知识、增强本领,践行“党有号召、我有行动”的使命自觉。

学校当为后盾

毕业时节,在校生们也已停课,忙着备考,热闹的校园也迎来寂静期,曾宝成却显得很忙碌。“离第一批学生援疆,已经过了四年,不知道他们现在工作怎么样;这批学生下个月也快启程,不知道是否习惯,学校计划让我带队,去看望历年来的援疆学生。”

虽不断有喜报从新疆传来,学校也会定期回访,询问援疆学生近况,但曾宝成觉得,只有自己亲眼去看看,才放得下心。“学校一定会是援疆学生的坚强后盾。”

湖南科技学院就业创业指导中心负责援疆项目招聘的张建军老师对此深有感触。“学校对援疆学生很重视,不仅是做好援疆宣传,还要把有意愿的学生召集起来,了解内心想法,给学生解释政策、解决困难。”

张建军介绍,从学生报名到定下来的3个月里,老师也是忙个不停:考察学生基本情况、考核学生意愿是否坚定、家长是否支持,尤其在今年援疆名额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对于这项工作的精准性要求更高。并且学校会自费给予3000元补助,把学校负责老师、在新疆工作的学长学姐们的联系方式留给他们,让他们不至于来到新疆,两眼一抹黑,有助于他们尽快融入工作。

“对于援疆学生,我们学校要做到政策暖心、教育入心、服务贴心。”湖南科技学院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任郑银芳表示,学生在新疆工作后,很少会寻求帮助。“选择这条路的时候,他们都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在湖南科技学院,耸立着一面绘有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的浮雕墙,援疆学生们都将走过这面民族文化墙,走上援疆之路。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