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日报 记者 朱海 文/图
一天之内,参加婚宴、周岁宴、乔迁宴等大大小小的宴席13场,送礼金超千元。回忆起2016年前的经历,云南省泸西县金马镇新坝村村民钱乔英感慨万分:“短短两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的宴席少了一大半,大家的负担小多了。”
钱乔英所说的变化,是很多新坝村村民对革除陋习实实在在的感受。近日,记者走进这座山清水秀的村庄,从它的“蜕变”看泸西如何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时代新风。
找准问题 立行立改
由于村大人多、人心不齐,新坝村一直是远近闻名的难点村、问题村。2016年6月,新组建的新坝村委会班子成员通过走访调研,向村民征求意见建议5000余条。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新坝村经济社会发展了,但群众的生活习惯、生活品质、文明素养却没有得到相应提升。四堆(土堆、粪堆、草堆、沙石堆)、三乱(垃圾乱倒、污水乱流、房屋乱建)、三占(占沟、占路、占林地),以及脏、乱、差、堵是反映最强烈的难点问题,制约着全村健康持续发展。移风易俗,刻不容缓。
找准症结所在,就要对症下药。经过分析研究,村两委决定从占沟占道这个最难啃的“硬骨头”入手,解决多年形成的“顽疾”。由于前期宣传动员到位及拆除工作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在村干部的带动示范下,不少村民从观望、抵触到自愿参加。最终,2000多名村民7天就清除占道建筑1047处,清通排水沟2600米、河道2000米,拆除桥梁35座,圆满完成了既定目标。随后,该村按照整治方案,接连开展清理“四堆”、整治河道沟渠、清洁田园专项活动及林地清理整治等工作。
“以前,屋顶的灯罩里停满了苍蝇,光线都被挡住了,打坏的苍蝇拍也有几十个。自从村子统一设置了垃圾箱、垃圾站并建成垃圾处理厂,苍蝇也少多了。”村民郭惠萍说,村子不仅不再往山上倒垃圾,还发动村民参加义务植树活动,让多年不长树木的山披上绿装。
走在由平整的新坝村主干道上,只见街面洁净,家家户户门前屋后花红柳绿,过去堆放“四堆”的空地已变成绿地。
“很难想象两年前这条河两岸还全是垃圾。”在村史馆,钱乔英指着墙上一张风景如画的照片说,随着环境变好,大家还常常自豪地在微信朋友圈“晒”村里的美景。说罢,她便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在村口拍摄的格桑花。
宣传教育 建章立制
“以前,一天参加13场宴席的经历虽不常有,但婚丧娶嫁办席盲目攀比、大操大办却十分普遍。”谈到从前,64岁的村民张玉学摇头叹息。在新坝村,一场丧事程序复杂,短则几天,长则十几天。办丧事的人家每天要负责前来帮忙的几十位村民的伙食,经济负担沉重。同时,出殡日理直气壮堵主干道、在新坝中心完小门前的街心广场一次燃放数十箱鞭炮等陋习,严重破坏环境、干扰其他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
“2006年,家里的3位老人接连过世,我们总共贷款7万元办丧事,影响了两个孩子上学。”一旁的钱乔英插话说,这些在当时可以建3间房子的钱,她家用了10年才还清。
“革除陈规陋习好是好,但要短时间彻底改变这些长期形成的习惯,恐怕不容易。”张玉学说,他父亲去世时,遵循厚养薄葬理念的他从俭办理了丧事,还遭到了其他村民的非议,有人认为他“太小气”。
如何保证问题不反弹,让村规民约和管理上的硬约束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新坝村党总支书记张自华说:“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上下功夫,以宣传教育转观念,以建章立制管长效。”
新坝村利用村组干部工作会议、村民代表会宣传提升农村人居环境、革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的重要意义;在街道、入村路口悬挂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宣传标语、张贴警示标语。同时,该村还印制了《村规民约》发放到各家各户,并采取“小手牵大手”的办法,将《村规民约》立为小学生教学内容,在每天早上上课之前,由任课教师向学生讲15分钟的《村规民约》课程,然后通过学生回家向家长宣传《村规民约》,让群众熟知村规民约内容。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施策,村民素质在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环境氛围的熏陶中得到提升,全村群众思想观念和落后意识有了较大改观,陋习逐步被摒弃,为形成文明新风尚创造了条件。
新坝村两委结合实际,制定《新坝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新坝村门前“五包”责任制》,在泸西县文明办指导下完善《村规民约》等管理办法和制度。此外,该村还建立了“总支牵头、村委会负责、村组干部包组、网格长包片、农户包段、评先选优”的党群共建划片制,实现了农村环境卫生责任区域的“无缝化”管理。
新坝村从“问题村”蜕变成为“先进村”,是泸西县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时代新风的缩影。记者从泸西县委宣传部获悉,通过开展包括营造一个全民参与的良好舆论氛围、搭建一个群众展示自我的舞台、开展一场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打造一个抑恶扬善平台载体、建立一套移风易俗自治管理机制、夯实一个群众精神文明阵地、创建一个“一村一品”工作品牌在内的“七个一”主题活动,文明之花在各个乡镇村寨悄然绽放。村民逐渐告别过去,迎来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