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小康故事 > 正文

一架老式织布机:40年前家里的功臣 40年后时代的记忆

【编者按】“哐嗒,哐嗒……”,伴随着有节奏的声音,梭子在那架古老的织布机上来回穿梭,或白或蓝或蓝白相间的粗布缓缓而出,这声音是那样的熟悉,这场景又是那么亲切。“我家40年”的故事从一架老式织布机说起……它承载着我对家乡老宅的那份记忆,见证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幸福生活。

讲述人:刘向华 63岁 河南省鄢陵县政协退休干部

记录人:刘晓敏 45岁 许昌日报记者,讲述人学生

\

资料图片

1980年,我和丈夫结婚。丈夫的老家在河南鄢陵县柏梁镇张坊村,闲暇之余我们常回老家探望。每次回家,都能看到婶娘坐在织布机上织布。

改革开放以前,物资匮乏,布匹非常紧张,需要凭票买布,可凭票买回的布根本不够一家人穿用。为补贴家用,农村妇女平时都会纺线织布。俺家的织布机是奶奶留下来的,是家里的老物件。奶奶去世后,织布机就传给了婶娘。织布机是木头制作,通体黄褐色,笨拙而古朴,经常手摸的地方被磨得锃光瓦亮,看上去相当结实。婶娘坐在织布机上,脚踏踏板上下交替,手握梭子左右投递,细细的纬线一丝一丝地积累,由寸及尺、由尺及丈,一匹布就这样在婶娘手中织成了。

随着1978年国家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开始分包到户,粮食产量和棉花产量大幅提高,物资供应越发充足,我们开始不再需要凭票买布,市面上也出现了纹路比较细腻的“的确良”和“的卡布”。农村妇女织布的就越来越少了。可婶娘仍对织布情有独钟,坚持织布,只是织的布不再用来做衣服,主要用来做被子、床单等。

婶娘说,这架织布机好几十年了,它织的布咱家老一辈都穿过,它为咱家立了大功。再说,手织的粗她说,布虽然没有买的细腻,也没有市面上的花样多,但粗布做的床单用起来是最舒服的。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迈进,老家的人依靠种植花木致富了。1993年,叔叔家要盖新房,需要把屋里东西都腾出来。叔叔对我婶娘说:“现在啥样的布都能买到,你也年纪大了,不要再织布了,这架织布机放着占地方,就把它放在院里当柴火吧!”婶娘非常不忍,说:“这架织布机是家里的大功臣,不能扔!”我也觉得非常可惜,就说愿意把它放在我家的老宅里。一听我要把织布机放到我家老宅,婶娘非常高兴。就这样,织布机“移驾”到我家老宅,直到今天。

前一段时间,为配合乡村美丽建设工作,我把老宅也收拾了个遍。铲了院子里的荒草,硬化了院子里的地面,屋子里没用的东西全扔了,唯独这架织布机,我不舍得扔。因为它承载着我们过去生活的记忆,是改革开放后农民走向富足的见证。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