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企业 > 园区 > 正文

滨江森林公园内重现獐 绝迹百年后发展到300多头

\

\

\

\

\

 

20世纪初就在上海绝迹的野生獐重新出现了?记者从上海滨江森林公园获悉,3月8日,有3名女游客在游园时,用手机拍到了一种类似鹿的动物,它似乎受到惊吓,正从林间小道的一侧飞奔到另一侧。后经专家确认,这种动物正是消失多年的獐,而且是2009年11月被放生到滨江森林公园的獐的后代,由于从不进行人工投喂,所以基本处于野生状态。

记者从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站获悉,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獐其实是上海的“土著”,根据化石发掘和文献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上海地区就有獐的分布;19世纪80年代,上海市郊、青浦、奉贤等地还生活着很多獐。然而,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适合獐生活的林地一点点萎缩,加之高强度的捕猎,它们于上世纪初从上海消失。

2007年,獐开始踏上“返乡”之路,填补了上海没有大型哺乳动物的空白。上海林业部门从浙江引入21头成年獐,在外环林带浦东段内辟出一块5000多平方米有水系和有丰富植被的林地,让它们适应上海的气候等自然条件且成功繁殖。2008年,松江浦南林地建立起一个獐的种群扩大繁殖基地。2009年,獐在上海的“人丁”日渐兴旺,12头獐被放归滨江森林公园。2010年,一批獐被野放入浦东新区南汇东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野放獐。2012年,又一批獐在松江新浜林地开始野放试验。

“獐重引入种群扩繁技术和野化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之一、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陈珉介绍说,算上最近一次放养獐的崇明明珠湖公园,上海目前已在6个地方实现了獐的种群繁殖和野外放归研究,獐的数量从最初的21头扩大到目前的300多头。成功野放12头獐的上海滨江森林公园,目前獐的数量已经稳定在30多头。

獐的成功“返乡”,关键原因在于上海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十二五”期间,上海累计造林22.5万亩,使森林覆盖率达到15.03%;将13万公顷的湿地纳入保护,使湿地保有量维持在37.7万公顷。“十三五”期间,上海还将新增6万亩以上的林地,完成7座郊野公园一期的建设,并实施超过2万亩的植物种植生态修复,到2020年,上海的森林覆盖率将达到18%。

“据我们初步考察,上海已培育养护出至少四类适宜獐生存的环境。”陈珉表示,一是包括东滩湿地、横沙湿地等滨海湿地在内的近自然栖息地;二是人为干扰较少的次生栖息地,包括松江天马山、佘山等次生林地;三是大型郊野公园等可控的半人工环境,包括奉贤海湾国家森林公园、崇明东平国家森林公园等;四是包括环城绿带等在内的郊区绿地林带等半人工环境。

专家表示,獐“返乡”的终极目标是在上海建立可以自我维持的野生种群,成为上海城市生态恢复的旗舰物种,推动上海的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填补国内生态建设在此方面的空白。“上海的獐距离可繁殖个体在500头以上这一理想的种群状态,还有一段路要走。”陈珉表示,如果环境和条件足够成熟,上海正在大力建设的郊野公园其实是放养獐的良好载体,但不少郊野公园内环境的生物多样性还比较匮乏,完整的生态链还没有完全建立,一些郊野公园全开放的模式对十分胆小且脆弱的獐而言也是不利因素。

编辑:xk-000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