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的扶贫事业而言,2019年无疑是个关键年份。按照规划,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要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这即意味着,还有两年不到的时间,我们要实现3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和400多个贫困县摘帽的目标。
在这关键阶段,如何让精准扶贫更好发力,显得尤为重要。相比以往扶贫事业中的粗放“漫灌”,近些年,精准扶贫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取得了斐然成效。但在脱贫进入“啃硬骨头”的决战阶段,大量的贫困人口都处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观念落后的偏远地区,精准扶贫所遇到的挑战,也日益艰巨。
面对这样的挑战,互联网有着无可匹敌的优势。互联网无远弗届的信息传播优势,可以有效打破偏远贫困地区的信息封闭吧,利用先进的大数据,可以对扶贫的管理和支持进行优化,加速扶贫由“粗放”向“精准”转变。利用互联网,可以帮助拓展农产品的销路,实现“卖货不出门”。贫困民众通过互联网,和市场实现直接对接,和外部世界紧密联系,这既能培育贫困民众敏锐的市场意识,也能改变落后的旧观念,从而实现物质和精神上的全面脱贫。
也正因如此,一些互联网企业近年来纷纷介入扶贫事业,尝试用互联网为“精准扶贫”插上翅膀。例如,在全国率先开创了邮政系统与电商平台合作的渭南模式,就是其中典型一例。在陕西,拼多多和渭南邮政公司合作,用拼+邮的深度合作模式,帮助渭南农户销售农产品,在精准扶贫的基础上,走出了独特的电商产业化发展之路。
有秦东名城美誉的渭南,是陕西的农业大市。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使得这里农产品资源非常丰富——中国苹果之乡、中国花椒之乡、中国酥梨之乡、中国红枣之乡、中国柿子之乡……渭南拥有的诸多特色产业桂冠,让很多地区为之艳羡。然而,由于渭南的许多深度贫困村都地处偏远、交通条件差,物流不发达,如何把新鲜优质的农产品快速卖出去,一度让渭南的贫困农户犯愁。
渭南模式模式的推出,解决了民众的这一痛点。拼多多的社交电商特点,可以在短时间内聚拢消费者海量的农产品需求,在短短的农货成熟期内,帮助产区卖出大量滞销产品。而渭南邮政深入乡镇的网点优势,使得物流体系能像毛细血管般深入偏远‘小产区’。这种拼+邮的模式,打通了线上和线下,有力助推了农产品的上行。
渭南模式的成功,很大关键在于“便宜有好货”。之所以能做到这点,是因为,传统线下流通模式层层加码,大量成本、利润分散在中间环节。而邮政做电商的‘渭南模式’直连生产端和消费者,比物流、电商分离的传统模式更精简,把利益直接导向生产和消费方。与此同时,邮政的“保本运营,不挣差价”,大幅度降低了运营费用,加上利用拼多多的大数据细分订单,节省了许多物流环节的成本。
拼+邮模式不仅让贫困民众受惠,也让古老、传统的邮政行业,焕发出光芒四射的新活力。中国的邮政行业有着覆盖最广,管理最为规范的网点和物流资源,但由于体制机制的掣肘,这些资源优势,未最大限度发挥,尤其是近些年,民营快递业快速崛起,邮政的传统优势正在一点点丧失,地位有边缘化的危险。
而在渭南,传统邮政与新电商平台强强联手,打破了这一向下的螺旋。拼+邮的模式下,邮政物流全覆盖的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利用。与拼多多的合作,从外部推动了邮政的内部改革创新,大大提升了邮政的运营效率,改善了邮政的服务口碑。邮政不只是承担物流的作用,还深度参与精准脱贫,倾听农户需求,为贫困户建档立卡,有效履行了作为国企的社会责任。
拼+邮的渭南模式,是精准扶贫的一大创新。不同于以往靠补贴为主的扶贫模式,拼+邮所搭建起来的新商业平台,依靠的是市场的机制,市场的力量。这种市场化的扶贫模式下,贫困民众不再是被动的,不再“等靠要”,而是成为积极市场参与者,用勤劳的双手致富,扶贫由此实现从“授鱼”到“授渔”的转变。企业参与的市场化扶贫,使得扶贫不再是政府单兵作战,它不仅带来高质量的扶贫,也为政府财政节约了大量公共资金。
渭南模式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自2017年,“陕西邮政精准扶贫官方店”由拼多多绿色通道注册之后,渭南的苹果、甜瓜、酥梨、红薯等农产品,一批批从田间地头直发全国各地消费者,打开了贫困农户创收的宽阔之路。不仅是渭南,据统计,三年时间,拼多多平台累计帮助农户销售109亿斤农货,相关交易总额达510亿元,直接和间接拉动包括各类平台商家、快递物流人员等超700万人就业。
渭南模式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也给我们带来启示,互联网是改造社会的催化剂,互联网企业以商业和技术回报社会,利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扶贫方式,推动“互联网+”与扶贫开发跨界融合,其实大有可为。对于邮政这样的老牌国企而言,在互联网时代,为扶贫助力,能量和作用同样不可低估。打赢最后的脱贫攻坚战,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愿更多类似“渭南模式”的扶贫,在中国大地上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