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曾经说过:“我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可见,在大艺术家眼里,孩子们才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澄澈的眼睛,看到的是我们成年人看不到的美妙风景。
在艺术教育者的眼中,教美术的目的绝对不是让孩子们画好看的画,或者学会绘画的技巧,而是让孩子发挥天性和天然的创造力,学会用艺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以下都是中小学生在美术课上的作品,是不是别有一番纯真的趣味呢?
孩童无拘无束的性情,让他们拥有与成年人不同的看世界的角度。成人司空见惯、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孩子心中都是新奇的,值得探索和追问的。美术课就是一门激发孩童好奇心,让他们保留对世界的敏感的课程。
美术课堂怎么设计才能更好的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父母们应该如何挖掘孩子的美术潜能,引导他们完成自己的美术作品呢?赫德学校经验丰富的美术老师建议遵循如下三条原则:
一、采用“Project Base Learning”(项目制学习)的教学方法
让孩子们在老师的支持和引导下,围绕生活中他们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探究。 创作期间老师不应该加以干涉,而是应该以一个观察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让孩子们发挥想象、自主创作。
二、充分地尊重孩子的主动性,倾听儿童内心的每一个声音
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主动性,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这是儿童创作的自信心和创造性表现欲望的动力之源。沉浸在艺术的世界里,孩子们的创意活动就在“原生态”中充分展开。创作可以很好地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专注力。
三、引导孩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作品
艺术创作就像是一种表达,孩子们通过不同材料、色彩、线条和构图来表达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孩子们完成一幅幅作品后,我们引导孩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作品,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创意和观点。 在语言表达中孩子可以完善自己的想法,从他人的鼓励和意见中找到更多继续创作的灵感和动力。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总是能够给人惊喜。
赫德学校美术课: 小小波点致敬艺术家,拼贴画中学环保
草间弥生(Yayoi Kusama)日本当代知名艺术家,作品常以“波点”为元素
草间弥生是当代备受瞩目的艺术家之一,她的作品以“波点”为元素,丰富的色彩常常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上海赫德的美术课以“波点”为元素,带领学生们开启了一场致敬草间弥生之旅。
以“点”为核心,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
有人称拼贴画是“环保艺术品”。上海赫德的老师通过收集图书馆废弃的旧报纸为艺术材料,以拼贴画为载体进行艺术创作。在带领孩子们尝试使用不同材料进行创作的同时,也增强了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学生利用报纸等材料进行“拼贴画”
在艺术课上,上海赫德的老师会告诉孩子们有一种美叫做“随机”。老师们想要传递给孩子们一种观念,即美没有单一的标准。生活本身就是在创造艺术的过程,艺术课上遇到的不完美亦是生活中他们未来的人生会可能遇到的。希望孩子们学会的不仅仅是艺术本身,更是一种能够从容面对人生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