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泉村位于淇县西部山区,属于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村里种小麦、玉米的村民少了,种植花椒、核桃、谷子的多了;村民闲在家的时候少了,就近务工的多了。“2016年以来,通过强化产业扶贫,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村内建档立卡贫困户185户639人,目前已有179户625人实现脱贫,整村也于2017年顺利脱贫摘帽。”淇县县委办公室主任科员、鱼泉村脱贫责任组副组长贾振华介绍。
兴建卫星工厂,农民就近成为“上班族”
贫困村民王俊雅怎么也没想到村里会有服装厂,自己能在家门口上班成为“上班族”。
在帮扶单位淇县县委办公室的积极争取和协调下,河南省新亚服装有限公司与鱼泉村签订了建设卫星工厂协议,2018年5月,厂房面积达1500余平方米的新亚卫星工厂正式招工投用。当帮扶责任人王勇智找到她介绍就业岗位时,她心里还有疑虑:“工资稳当不稳当?俺能不能干得了?”
王俊雅丈夫常年在外务工,家中有年迈的父母,还有两个正在上小学和初中的孩子要照顾,家庭的重担都压在王俊雅一个人身上。“去外面打工,我根本出不去,收入也就靠家里那几亩地。”说起家庭的情况,王俊雅眉头紧锁。
经过帮扶责任人的动员,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王俊雅报了名,经过岗前培训,顺利成为卫星工厂的一名工人。每天安排好家里的事情后,她便步行5分钟到卫星工厂上班,每个月都能领2400多块钱。”她笑着说,“在这儿上班,方便照顾家里,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如今,鱼泉村已经有多名贫困村民在卫星工厂实现就业,月收入均在2000元以上。
为让更多贫困村民有就业岗位,鱼泉村建立了劳动力动态管理台账,组织帮扶责任人持续为村民宣传培训、提供招工信息,组织村民参加技能培训,介绍工作岗位,2016年以来已累计帮助贫困户转移就业144人。
推动订单农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2016年为了推进产业扶贫,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积极与鱼泉村走出去的成功人士李刘喜协商、引导,李刘喜在鱼泉村成立了淇县刘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鱼泉村地处山区,土地富含硒元素、日照时间长等特点,发展杂粮产业,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模式,收购村里贫困户种植的杂粮,助力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
贫困村民郭金龙第一次听说了订单农业。“签个订单就不用发愁销路,价格还有保障,这当然好了。”他很爽快地与刘喜种植农民合作社签了一份订单农业协议。根据协议,他家的地要全部种上富硒谷子,成熟后将由合作社全部回购,不但谷种、营养液由合作社免费提供,而且可以免费使用播种机、脱粒机。目前鱼泉村已有20多户贫困户签约发展订单农业。
在产业扶贫推进过程中,鱼泉村谋划发展特色种植,已经连续3年为贫困户免费发放脱毒红薯苗120余万株,种植核桃、花椒等经济林业280余亩,为群众可持续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争取河南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村,修建了700余平方米电商服务中心,年底便能投入使用。(王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