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硫培非格司亭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规范和指导临床医生用药,造福肿瘤患者
领航者说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放化疗引起的最常见的血液学毒性,会造成骨髓抑制。其减少程度、持续时间与患者感染甚至死亡风险密切相关,从而增加了医疗资源的消耗、降低了放化疗的效果和生存质量,影响患者预后。
CSCO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专家委员会成立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共同讨论,同时重视有效性和安全性,来防止和管理抗肿瘤药物治疗过程中的一系列不良反应。我们都知道抗肿瘤的放化疗经常会引起骨髓抑制,造成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我们这次制定硫培非格司亭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初衷,就是为了提高大家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同时,硫培非格司亭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类创新药,在结构上有显著特点,在临床试验过程中与对照的常规同类药物(惠尔血®)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由于硫培非格司亭上市时间不久,急需制定专家共识来指导临床合理的应用,同时积极的进行新的治疗用途用法的探讨,从而我们制定了这样的专家共识,也是CSCO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专家委员会的新举措。
放化疗会经常引起白细胞减少,甚至中性粒细胞的减少和缺乏,会带来临床感染的风险,同时也影响患者对于治疗的耐受性,影响抗肿瘤放化疗的正常治疗方案的实施。所以在临床上应引起高度的重视。过去我们经常用普通剂型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但是疗效上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治疗上也不方便。而硫培非格司亭是全新的长效制剂,应用以后会减少临床的注射次数,节省临床花费,疗效很好的同时方便性大大提高,安全有效。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的专家共识来凝聚大家的智慧,共同提醒和指导临床医生用药,更好地造福广大肿瘤患者,确保抗肿瘤放化疗的顺利进行。
“驭势而行,艾领新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领航者云峰会暨硫培非格司亭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发布会6月6日上午成功召开。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肿瘤放化疗临床治疗的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硫培非格司亭是我国自主研发并获得世界卫生组织WHO全新通用名,用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管理的全新第二代长效G-CSF制剂,2018年5月获批上市,2020年1月正式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专家委员会组织30余位来自血液、消化、乳腺、肺、妇科等多个肿瘤治疗领域的国内顶尖专家共同制定了硫培非格司亭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现已在《临床肿瘤学杂志》2020年第五期上正式发表。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概述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指由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减少而出现的一组综合征。根据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分为轻度ANC≥1.0×109/L,<2.0×109/L,中度(0.5-1.0)×109/L和重度ANC<0.5×109/L。轻症患者一般不出现特殊症状,中重度患者易出现疲劳,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感染的风险不同程度增加,其中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又称为粒细胞缺乏症,感染风险极高,严重的会出现高热,感染性休克,病死率较高1。
发热性中性粒细胞缺乏症(FN)通常被定义为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0.5×109/L,或ANC<1.0×109/L且预计在48h内<0.5×109>38.5℃持续1h以上。目前FN已成为恶性肿瘤放化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2。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害
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化疗药物最常见的血液学毒性反应,其程度和持续时间与化疗药物的类型,剂量,联合用药以及患者本身因素有关。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会增加侵袭性感染的发生风险。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的感染通常进展迅速,此类患者不能产生强有力的炎性反应,可能仅表现为发热等非特异性表现,但严重者可导致脓毒综合征、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等并发症,增加住院天数、广谱抗生素应用和治疗费用。另外,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合并发热(FN)、感染常会导致化学药物减量或化疗延迟,最终影响抗肿瘤治疗效果3,4。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策略
建议遵循权威专业的治疗指南和共识,正确、及时的评估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风险。早期识别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和感染发生风险,进行合理的预防和治疗3,4。
参考文献:
1. 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第9版,[M]2018:562-563
2. 马 军, 朱 军, 徐兵河, 等.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 中国肿瘤临床, 2016,43(7):7-10.
3. 马军.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中华肿瘤杂志.2017;39(11):868-878.
4. 史艳侠, 邢镨元, 张俊, 等.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专家共识(2019年版)
来源:CCMTV临床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