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今年5月传来喜讯,在潮汕享有盛名的培真廿四味(广东廿四味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入选揭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意味着广东中医非遗家族又进一步壮大。媒体分析说,2020上半年正是全国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在这个特别的节点培真廿四味等入选非遗名目,充分表明国家加大了对中医中药等传统文化的支持力度,也让国人重新开始认识以中草药为代表的中医中药日常保健饮品的功效和文化底蕴。
中医中药抗疫作用不可小视
第八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于12月4日至5日在武汉召开,本次大会是是疫情后武汉举行的规模最大、凝聚中西医学结合智慧的最高学术盛典,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通过视频向大会发来致辞,同时,关于冬季流感和新冠也作出了最新研判,其中他特别强调的是,中医理论和某些药方在治疗新冠肺炎方面有较好效果,其中部分中药成方也在国外推广运用,充分说明中医中药和现代医学的有机结合,在抗击新冠肺炎中能起到重要的作用。钟南山认为,在贯彻对所有疾病,特别是急性传染病及慢性病的早诊早治方面,中医有较大的优势。
抗击疫情以来,先后出现了“板蓝根”、“莲花清瘟胶囊”卖断货的火爆情况,虽然不能直接消除病毒,但在大多数国人内心深处,还是更愿意相信提高身体免疫力的中医药。特别对于生活在岭南地区的人们来说,岭南地方“地湿水温”,水质偏燥热,身体易“聚火”,因此人们离不开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祛火除湿的中草药。其中廿四味就是历经百年传承下来的一剂良药。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国家扶持发展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中医中药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内容包括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作用等,明确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目标方向和具体举措,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事业与中医药文化的高度重视。
今年两会期间,“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且被纳入“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中,这充分显示了中医药的重要性。同时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平台,也可以更好地守正创新,继承发展中医药,助力全民健康水平提升。
今年年初,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中西医发挥所长,协同救治。广大中医药工作者通过认真总结中医药治疗病毒性传染病的规律和经验,深入发掘古代经典名方并结合临床实践,筛选出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和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等有明显疗效的“三药三方”,深入介入诊疗全过程,中医药成为抗疫“中国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减缓了病情发展和医疗资源压力,也让更多的国人切身体会到了中医药正本清源的有效作用。
得天独厚造就培真廿四味
为什么培真廿四味会诞生在揭阳普宁?首先是自然环境因素,普宁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潮汕平原西缘地处南亚热带,有平原、有山地、也有漫长的海港和沿海岛屿,属南亚热带海洋气候,天气潮湿,雨量充沛,自然环境多种多样,草药有五百多种,其次先辈积累了大量关于青草药的采集、加工、制作、治疗应用的知识,实践经验丰富,很多本地人都熟悉药草原理,并且懂得如何调配熬制合适的饮品,在大革命期间还帮助过中国工农红军的战士。
据了解,培真廿四味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中草药为基础,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祛火除湿等功效,成为大众化保健方法,独盛于潮汕一带,在疾病预防和保健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以一种简便易行的方式解决了人民大众防病治病的主要问题,成了造福苍生的载体。也成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脉。
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培真廿四味
(广东廿四味健康产业有限公司 )
从广东走向全世界的廿四味
以廿四味为代表的岭南中草药文化具有悠久历史和广泛的民间性、公认的有效性、严格的传承性及巨大的后发效应,使其成为中华传统养生文化的璀璨明珠,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尤其侨居东南亚地区,港澳、台湾侨胞的认可喜爱;也是做为侨居海外侨胞的一种乡亲情,寄托思念的手信。廿四味的制作技艺以家族世袭传承下来,已有数百年历史,其配方、制作工艺世代相传。相关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在岭南和海外广为流传,经久不衰。与王老吉、白云山、星群、黄振龙、徐其修、等多个品牌所构成的中草药保健文化得到了民众的广泛认可,数百年来形成了一条岭南文化的独特风景线。是守护国人健康的一剂良药。绵延百年为中华伟大的文化强国梦而努力发光、造福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