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中旬,国内首家上市的券商系背景融资租赁企业海通恒信,又有新动作,一个全新的业务部门先进制造事业部正式整合成立问世。“须得时刻保持对市场的敏锐洞察,运用综合金融服务手段,构建产业生态圈。”海通恒信董事长丁学清在启动仪式上表达了公司发展的愿景。
目前,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逆全球化浪潮抬头的背景下,上海正致力于建设高质量、有效率的金融市场,打造国际金融中心3.0版本。作为国际资本市场的参与者,也是行业排名前列的融资租赁公司的领先者,海通恒信的做法,释放出一个信号:面对变局时始终因势而动,创新发展,紧抓机遇,才能提高自身竞争力,为上海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服务。
在不确定中“稳”住
去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世界经济增长遭受巨大打击,融资租赁行业也不例外。
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融资租赁行业增长明显放缓,在这样的形势下,租赁行业整体面临着一系列棘手的问题:部分客户企业资金链、供应链面临考验,企业经营发展的盈利水平受到不利影响,企业信用风险有所上升,经营战略与业务模式亟需调整等。
如何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下“稳”住自身,考验着企业面对风险时的定力与智慧。
从外部环境来看,国内及时出台针对性的综合措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秩序率先恢复,经济得以快速实现恢复性增长。这无疑为企业应对挑战、化危为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在有序安全推进复工复产的同时,海通恒信管理层因势而为,采用综合措施化危为机。
公司及时调整资产结构,强化对风险抵抗能力较强行业的投放。工业、基础设施、交通物流、医疗、工程建设行业融资租赁业务应收款余额增加;公司加速金融科技应用,提升对优质中小微企业、个人客户的服务水平。
同时,发挥信用优势,实现多元融资,资产负债结构均衡。在创新融资工具方面,公司在疫情期间发行了上市公司疫情防控资产支持票据,募集资金支援抗疫实体企业。在此基础上,积极利用持续优化的融资条件,使得融资成本持续降低。
此外,海通恒信还在疫情期间有针对性地出台了疫情期间客户服务与支持政策,包括向受疫情影响严重且符合无逾期或者直接参与抗疫等条件的中小微企业、交通物流领域的个人客户推出延期还款、减免罚息与手续费等支持政策;合理让利实体经济,降低向客户收取的利率水平、服务费用;为处于抗疫一线的客户开启审批“绿色通道”等。
挖掘产业未来价值
经过多年积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已经拥有了不俗的实力。如何更进一步?对于这座城市来说,需要不断提升吸引资产管理业务的竞争优势,既要成为国际资金进入中国的桥头堡,也要成为中国财富资金参与世界经济的必经地。
作为参与其中的企业,则是要明确自身战略定位,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之时,在新兴产业壮大、传统产业升级之中,寻求结构性机遇,深度挖掘产业未来价值。
一直以来,海通恒信坚持领先的理念、超前的战略以及扎实的行动,这才得以打入国内外资本市场。在中国经济深化转型的机遇下,始终围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线,秉承“务实、开拓、稳健、卓越”的经营理念和“跨界思维、创新驱动、对内优术、对外取势”的经营方针,深化投资银行理念,开辟产融结合新途径,向国家支持领域和新兴产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一体两翼”与“一大一小”是海通恒信长期坚持的两大战略。“一体两翼”,即公司业务总部与分子公司两翼共振,增加业务区域覆盖、深耕属地化市场、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助力当地企业发展。“一大一小”指的是坚持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及零售客户并重,调整优化资产结构。
一方面,公司挖掘具有核心竞争力、符合战略转型方向的中小微企业作为目标客户,助力企业获得资本市场认可,共同发展。另一方面,运用创新思维,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产品创新为驱动力,积极进军普惠金融领域,助力中国消费产业升级。同时,运用母公司海通证券的资本平台优势,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结合海通庞大的客户资源优势,全面拓宽业务渠道。
由于清晰意识到,正处于信息技术与工业化、绿色发展与工业化交织演进的新一轮产业变革中,海通恒信决定整合成立先进制造事业部。与此同时在此之前,还整合成立组建了小微子公司,专业化服务小微企业。“小微子公司,作为海通恒信战略布局的一环,是执行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的重要板块,秉承以资本价值市场为导向,赋能并推动客户成长,打造小微企业良性发展生态圈。”小微子公司负责人表示。
这两个动作,是企业对市场保持敏锐嗅觉的一大缩影,也是其努力构建以商业模式、专业能力、产业生态圈为核心的租赁公司特色经营模式的创新发展。
资本市场靠实力说话。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行业增长明显放缓的形势下,海通恒信实现了经营管理和疫情防控工作的双“有力”。截至2020年末,公司资产总额迈上千亿级新台阶,净资产近160亿元,员工人数近1700人,业务覆盖国内400多座城市及海外市场,稳居国内万余家融资租赁公司前列。
推动科技赋能
根据华泰证券整理的《全球租赁报告(2019)》数据,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租赁市场渗透率相比,我国租赁市场渗透率为7%,过去六年处于温和上升态势。但与同期英国33%的渗透率、美国22%的渗透率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在业内人士看来,从中长期角度来说,伴随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力,并受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展绿色金融等长期政策的鼓励,以及在金融科技赋能普惠金融的加持下,中国融资租赁行业仍处于稳步增长并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一方面,传统租赁市场稳中有进、进中升级;另一方面,租赁新市场、新领域潜力巨大,租赁行业具有较强的发展活力。
“在未来发展方向上,我们已形成较为明晰的思路。坚持‘一大一小、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促进资产与收益均衡发展。”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研究产业融资的趋势和逻辑,推进公司专业化组织单元的构建,根据市场环境和行业趋势适配产品结构,探索稳定上升的适租产业场景。
在深耕主要行业业务的同时,企业还将持续实施产融结合策略,寻找适合发展的行业土壤。作为资金赋能方,参与业务全流程,并嵌入金融产品,实现两者协同合作,资源与优势互补。面对新行业、新机遇,贯彻投行化思维,加强前瞻性研究。结合客户需求,匹配多种定制化与创新性产品,赋能客户,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与客户的共赢。
与此同时,把握新基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等政策带来的业务机遇,合规创新业务模式,发展专业化、特色化的租赁业务。大力推动制造、信息技术(包括5G、电子及IDC等)、节能环保等新兴领域的业务拓展,积极向从事IDC服务的公司提供融资服务。
“数字化这块,上海是国内发展领先的城市。对于企业来说,持续推进金融科技战略部署,服务城市数字化转型,也是发展的一大要义。”据了解,接下来,海通恒信将加大对信息技术系统的投入,提升信息技术和金融科技应用水平。通过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扩容、改造、升级以提升其可扩展性、实时性和可靠性,全面提升经营管理与客户服务的网络化、智能化、远程化水平,为客户提供安全、高效、专业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