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胃里、肠道里有个息肉......”如果在做胃肠体检的时候听到医生这么说,你会不会被吓得丢了魂?作为与癌症相关的指标,胃、肠息肉仿佛是一颗“定时炸弹”,让不少人内心纠结,到底会不会癌变,要不要治疗?今天原西京医院消化科主任、西安医学院附属胃泰消化病医院特邀专家卜建石教授进行权威解析。
「息肉」到底是个啥?
卜建石教授介绍,息肉的「息」字,其实就是多余的意思,就是胃肠道内粘膜上多出来的赘生物。息肉大多数是良性的,但其中一部分息肉可能发生癌变。
胃息肉
胃息肉是形成于胃腔内壁上的细胞团块,常见的胃息肉有三种:
•增生性息肉:常见于有胃部炎症的患者,大多数增生性息肉不会转变成胃癌,但是直径大于2 cm的增生性息肉也会有癌变风险。
•胃底腺息肉:由胃内壁的腺体细胞形成,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综合征)患者的胃底腺息肉需要手术摘除,因为这些息肉会发生癌变。
•腺瘤性息肉:也是由胃内壁腺体细胞形成的。腺瘤性息肉是最少见的胃息肉类型,但却也是最可能发生癌变的类型。
肠息肉
在所有息肉中,肠息肉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其中又以结肠和直肠息肉最多。肠道息肉有没有癌变风险,要根据肠息肉与肠壁的连接方式、大小、范围、数量、形态、病理分型,以及家族肠道肿瘤史等来判断。
一般认为腺瘤性息肉需要切除,增生性息肉可不用切除。若看似增生性息肉,但具有无蒂锯齿状息肉/腺瘤的特点,可能也需要处理。
如何预防息肉癌变?
1、尽早检查
虽说大多数肉眼可见的息肉变成癌,需要5-10年的时间,但是越早检查、越早发现并积极治疗,就越有机会将癌症扼杀在摇篮里。
去医院把胃肠镜检查全部安排上,只要长了息肉,就一定能被发现!
2、该切就切
目前,内镜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大部分胃息肉、肠息肉可以在内镜下切除而无需手术治疗。在胃肠镜检查过程中发现一些直径很小的炎性或增生息肉可以直接用活检钳夹除,既去除了病变又留取了病理以明确诊断。
3、定期复查
不要以为息肉切除就一劳永逸,它可没有那么乖,据研究结果显示,息肉切除后复发率较高,尤其是腺瘤性息肉, 且仍具有癌变的危险。
由于胃肠道结构的特殊性,可能存在胃肠息肉的漏诊,而且胃肠息肉容易复发。因此,患者复查时机要综合考虑息肉的病理类型、癌变的风险、切除情况等等,从几个月到两三年不等,这需要医生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判断。另外,不管息肉是否切除,都一定要定期复查,以预防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