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在体检的时候检查出现了肠道息肉,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关于息肉,一般是在正常的黏膜上出现赘生物,这其中大多数是良性病变,直径为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引发肠道息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常可能与这几种因素相关。
导致肠道长息肉的原因有哪些?
1、遗传因素
如果家族里的人都有长息肉的情况,那么要注意了,因为息肉生成跟基因突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发生突变的基因可遗传给下一代。因此,遗传因素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2、与饮食有关
长期或过度食用高蛋白、高脂肪、低膳食纤维的饮食容易导致肠道息肉的生长。相反,摄入足够的维生素C和新鲜蔬菜水果可以有效预防肠道息肉的发生。另外,习惯食用腌制食物,如咸菜和咸鱼,也可能促进腺瘤性息肉的发生和发展。
3、异物伤害
如果肠道长期受到一些不良的刺激,那么也会容易导致息肉的产生。例如:粪便粗糙、长时间异物刺激肠黏膜上皮或肠黏膜受损,促使细胞异常增生,进而生成息肉。另外,不节制的使用泻药、顽固性便秘同样刺激肠壁生成息肉。
4、与炎症刺激相关
炎症长期没有得到抑制,那么也会容易导致息肉的产生。由于肠黏膜持续受到炎症刺激而长出息肉,常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和慢性结肠炎,还有一种是克罗恩氏病。
5、跟疾病有关
患有糖尿病、冠心病、免疫功能低等疾病的人也易长肠道息肉。
怎样的肠息肉可能恶变?
黏膜表面普遍存在息肉的生长可能性,尤其在肠道中的发病率较高。
其中,直径小于2厘米、带蒂、表面光滑且活动性良好的息肉,通常是良性的。
然而,当息肉直径超过2厘米,且黏膜下扁平,表面出现溃疡或出血时,其恶变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息肉的恶变风险与其大小密切相关,直径越大,发生恶变的风险就越高。
肠道息肉该如何处理?
肠道息肉处理方式取决于其直径,直径不足一厘米的息肉需活检,按照病理结果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直径超过一厘米的息肉,已经没有必要活检,直接手术切除即可。
若息肉在乙状结肠镜下发现,经活检判断为腺瘤,应进一步就医检查,看看近端结肠中是否有赘生性病变或其他腺瘤。
西安东大肛肠医院胃肠科主任刘思序提示:
定期做胃肠镜检查,可以更好的预防肠道息肉,防止肠道息肉的恶化。若有肠息肉或肠癌家族病史、确定有肠息肉的人,建议从25岁开始定期做肠镜检查。同时,应调整好饮食,做到饮食清淡,多吃粗粮和新鲜蔬果,少吃红肉和加工肉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