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做过胃肠镜检查的市民抱怨:一做肠镜检查,就被告知有结肠息肉,通过肠镜检出的结肠息肉比例正在逐年增加。什么是结肠息肉?哪些人容易长结肠息肉?息肉会不会癌变?扬州妙手医院殷鸿教授提醒,要做好预防,高危人群需做好定期肠镜检查。
什么是结肠息肉
殷鸿教授介绍,结肠息肉是指发生在直肠、结肠粘膜的隆起性病变,有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之分,有的有蒂,有的无蒂,有的单发,有的多发。根据病因的不同,结肠息肉可分为炎症性、腺瘤性、增生性、幼年性息肉等,其中以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更多见。
这种情况,息肉癌变率几乎为100%
其实,绝大部分息肉都是为良性的,即使是腺瘤性息肉,演变为癌症也需要10年之久,大家不用过度恐慌。
但是这类高危人群——家族有消化道癌症病史者,一定要警惕息肉,因为他们的息肉癌变率几乎为100%。
家族型息肉病特点
① 多发性
腺瘤数目一般在100个以上,可多达5000个。
②多形性
腺瘤大小不等,自数毫米至5厘米以上不等。既有广基的,又有带蒂的。肉眼形态上有表面光滑的,也有表面呈分叶状的,还有不规则形息肉。可以同时存在几种形态不一的息肉。
③癌变率几乎100%
家族性息肉病是公认的癌前病变,若不及时治疗,几乎肯定发生癌。
癌前期病程的长短不一,平均为10年,但这并不是说每个腺瘤都将癌变,而是在众多的腺瘤中有1个或2个以上的腺瘤癌变。
如果不及时治疗,胃部息肉和肠道息肉在中年以后几乎100%的病例会发展为胃癌或结肠癌。
导致肠息肉的因素有哪些
殷鸿教授表示,导致结肠息肉的因素很多,包括年龄、饮食、遗传以及代谢、吸烟等。
对于40岁以上的人群,即使没有任何症状,也有必要做一次肠镜检查,看是否有大肠息肉、甚至肠癌,以便能及时治疗。
长期进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性饮食者,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家属中有结肠癌和多发性结肠息肉的患者,更要提早做肠镜检查。
超重、肥胖(尤其腹型肥胖)、高血脂、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代谢综合征患者也要定期做肠镜。
吸烟人群也属于重点筛查人群。
肠息肉如何治疗
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对阻止具有癌变倾向的息肉向肿瘤进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息肉检出率的增加,息肉的治疗方法也逐渐增加,包括一般治疗、手术治疗等。
一般治疗。主要是生活习惯的改善,包括增加纤维素的摄取,减少油脂食物摄取,滋润清肠通便饮食,饮食宜清淡、禁咸辣,增加体育锻炼,肥胖者适当减重等。
手术治疗。目前对于肠息肉治疗主张在初次发现时即给予一一切除,而在内镜下息肉摘除则因其简便、直观、有效以及相对安全而成为目前首选且最为重要的治疗方法。若在肠镜筛查过程中发现病灶太大或息肉不能安全移除时,考虑腹腔镜下切除。
息肉切除后,就意味着相安无事,不用再做肠镜了吗?殷鸿教授提醒,息肉切除以后,有发生消化道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可能,应避免粗纤维饮食,保持软便的状态,如发生大便带血、剧烈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此外,还需定期复查肠镜,即使切除了息肉,肠道环境没改变,遗传因素不会改变,仍有复发的可能,尤其是腺瘤性息肉,仍具有癌变的危险,所以定期复查非常重要。
扬州妙手医院凭借其优质的医疗资源、专业的医生团队和人文关怀赢得了患者的信赖和口碑。若您正在遭受胃肠疾病困扰,不妨前往扬州妙手就诊,相信您将获得满意的医疗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