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资讯 > 正文

阆中:以工代赈示范工程 让谯庙子村村民踏上幸福路

当我生活深陷泥沼,病痛缠身且内心孤独之时,是以工代赈项目为我带来了新的希望!”这是一位名叫冉仕明的村民,参加以工代赈后说给村“两委”的心里话。

四川省阆中市老观镇实施以工代赈示范工程,让当地村民踏上幸福路,冉仕明只是其中的代表。

“严勘察”项目安全落地

位于老观镇方山脚下、毗邻苍溪赵家坡的谯庙子村,因为汉朝时当地出了位名叫谯玄的官员而得名。《华阳国志》称其为“高洁”之人。

然而,千百年受制于交通,谯庙子村始终被落后绕。以至于2018年以前,这里还是远近闻名的“三烂”村。其中路烂尤为令人头痛:全村没有一寸水泥路,4个社就有3个社不通路,12条断头路如同12只拦路虎。

“得益于以工代赈项目落地我们村。”临近项目验收时节,媒体踏访谯庙子村,深秋时节,走在崭新而宽敞的村道路上,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蒲永波指着条条通户便道感叹道。

时光回转。2023年仲夏,阆中市发改局局长李兵、副局长郑东和局以工代赈办的工作人员多次到谯庙子村,在村“两委”成员和村民代表的配合下,实地考察、调查民意、规划道路。

最终,让修建2条主路、12条支路的项目落地。

消息传开,谯庙子村村民们奔走相告。

“严把关”项目科学实施

“按程序操作,绝不能让此惠民项目沾上‘私’字。”这是该项目实施进入每一个环节时,项目理事会提及频率最高的一句话。

项目是咋回事?村、社层层开会宣传;理事会成员,由村民代表选定;理事会下设项目各职能组,组员由村民说了算;村民务工报名,理事会根据其实际情况分配工作岗位。

“涉及关键的机械设施、材料及技术人员聘请,理事会更是充分尊重村民意见,严格把关。”该项目理事会理事长、谯庙子村党支部副书记任贵说。

去年8月底,该项目在该村村民们的期盼下盛大开工。一年来,该村在家几乎所有劳动力计287人次村民先后上工,收入160.261万元。

3个公益性岗位、就业技能培训305人次,让该村村民就业技能陡增,内生动力激发。喜出望外地圆了家门口挣钱梦。

“值得提及的是,务工者中60岁以上的村民占到90%.”蒲永波说,粗略算账下来,务工村民收入高的达二三万元,低的也有一千七八。“村里47户脱贫户80%的参与务工,平均收入五六千元。”

“严要求”村民乐开了花

今年66岁的冉仕明做梦也没有想到,今朝还有务工的机会,并在家门口挣钱。

当天上午媒体见到他时,提及该项目他就直叫好。

冉仕明中年丧子,与患病的妻子伤心度日,日渐远离人们视线。项目实施后他第一时间报名,理事会根据他家的情况,让他当安全员。冉仕明视工地如家,成天骑着摩托车四处转,成为工地一座流动“安全岗”。  

67岁的村民曾树强没手艺、没特长,上工地后当杂工,他干一行爱一行,村民对他点赞有加。“务工两月余,挣了近七千元,真没有想到!”曾树强说。

“开工后,炊事人员也辛苦,两名村妇每天要做一百五六十号人的饭。”当地村民们说,最感人的是,蒲永波见工地远,天天开着私家车无偿送饭到工地。

“后备厢装不下饭桶,他就把饭桶和菜桶放在后排座位上。”

村民们因此给蒲永波赠上个雅名:“送饭书记”

“项目实施后,我村爱媛产业示范园的水果,再不愁运输难。”蒲永波表示,得益于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他们村乡村振兴示范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郑东  李波)

 

编辑:Array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