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承彦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党委书记、副主任 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忽培元 先生所 著《苍生三部曲》 , 通过对马文瑞在抗日战争时期、建国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 主要经历的记述和描绘,为后人提供了关于 中国 如何走出有 中国 特色 的 现代化道路的 重要 启示 。
通过 认真 阅读这部150万字的长篇三部曲,我们可以领略到 马文 瑞 作为 老一辈革命家的代表, 有 着 高山大海一般博大宽阔的胸怀 ,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生动丰富的心理活动, 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 , 实事求是的 处事 态度。 他胸有群山,青少年时代就成为西北革命的主要人物,为延安精神所感化和塑造, 为把 延安 打造成为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太极点 立 下了汗马功劳。他建国之后参与了 浩瀚长河 般的国民经济发展建设,在 美苏两仪之 间,找到 中道 ,并配合领导人千方百计突出重围,期间还曾被打倒过,身陷囹圄。在改革开放时代,他 为了发展陕西、走向 浩瀚海洋 尽心竭力。他的一生,为今天我们思考 全球视角中的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 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坐标 。他的人生经验和思想历程, 对今天如何重建文化自信,实现两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胸有群山:西北革命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太极点
中国现代化革命的背景是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对于马文瑞这样的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来说,那是实实在在的生存经验,旧中国的农村,赤贫的人民承受着无穷无尽的压迫,农民被逼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有走奋起革命的道路 。马文瑞的革命道路从一开始就对抗着到处蔓延的白色恐怖,但他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哪里都要把革命的火炬点燃 。
他从一个英俊精干的青年,经历了枪林弹雨洗礼,逐渐成长为一个革命家。在毛泽东这样伟大的战略家的指引下,在 过去革命 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不断地开拓着革命的边界, 巩固着 革命的成果。在出生入死的革命道路上, 马文瑞 有过跳崖逃命的艰难时刻,也有过 经受革命拷打,不知何去何从的迷茫。当 马文瑞 来到西北,见到习仲勋, 从此之后找到 了光明的革命前景,之后他们就 成为 终生 的战友 。在残酷紧张的斗争当中,各自都经受着无比艰险的磨砺和煎熬 。他曾经被“党内肃反”,要不是毛泽东、周恩来派王首道、贾拓夫等前往瓦窑堡,让他们刀下留人,他可能早就身首异处了。 如此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人生经历,让他 此后一生 看 发生 的 一切都云淡风轻, 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红军革命力量层层突围,辗转长征,来到西北,对于一个积贫积弱的民族,谋求解放,重新奋起,可以说是关键的阶段。 尤其 当 刘志丹在前线 突然 牺牲 之后 ,西北革命圣地的人气经历了重组和振兴 转折性 阶段。 为 推翻三座大山,马文瑞走过的革命道路,说明中国革命力量崛起 之 艰难 , 虽然 步步惊心,但风光无限。 他是艰苦卓绝 的刀光剑影 当中冲杀过来的幸存者, 如履平地般 地走完 自己 革命道路,不能不 经常 想起那些曾经并肩冲锋陷阵、不幸牺牲的战友们。
在延安和陕北,马文瑞在周恩来、叶剑英的领导下努力工作,跟毛泽东学习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分辨教条主义和反对本本主义,开疆拓土,改天换地,一个新的世界诞生了,而且这种生机和活力,可以延伸到整个中国去。这可以说是老一辈革命家借助天时地利人和的力量,改造了旧社会, 预见着 新社会。
陕北、陕甘 边英雄 的土地可谓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太极点 ,因为没有这片土地,中国就不可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虽然 土地自古就在那里, 但 只 有 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由特定的人群, 才能 把那片土地的潜能 开发出来, 蓬勃发展, 从而改变历史发展的进程。 可见,中国现代革命的成功,不仅 有天时、有地气,但更重要的是 依靠 人心 的凝聚, 人力 的组织 , 才有中国现代革命成功的 可能性和必然性 。
通过这部巨著,我们可以 纪念先辈的努力,激发后人的豪情,继续 谱写 新时代 的华章 。 如果马文瑞这样的老一辈革命家没有心系苍生,也就不可能浩气长存至今。 延安和陕北是天地之间自然呈现的革命圣地。正如毛主席认为“四渡赤水”比“三大战役”对中国革命的意义更加重大一样,延安对于中国走向现代化道路,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圣地”,是在一个特定时空当中呈现出来的特定状态,而在那个状态当中,革命的力量得到了休养生息和长足发展,所以可以说是中国 走向 现代化道路的太极原点。
二、浩瀚长河:美苏两仪之中道突围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像一条宽阔的河流,充满了蜿蜒跌宕的韵律和精彩,其中有很多起 起伏 伏,作为亲历者 、 决策参与者 和执行者 ,马文瑞的心理活动被刻画得精细入微, 体现出忽培 元 感同身受 的 体察力和同声相应的感知力 ,几乎达到了“他心通”的程度 。 没有这样的感受能力,忽培元不可能把马文瑞心理活动描绘地惟妙惟肖,可以让人深深感动,也让读者被马老的革命生涯深深吸引。
建国之后,美苏争霸,中国如何在美苏冷战当中突围,可以说非常不易。 国家为了发展 经济 , 开始倾向苏联,后来改革开放, 不得已 走出一条中道突围的艰难道路。 马文瑞在建国之后,作为 革命家 参与国家 建设 ,这个 过程 本身 其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进城赶考,比如, 革命家掌了权,是否还需要继续做人民的勤务员?打下了江山,应该如何坐江山? 建国初期的 马文瑞 开创着 全新的生活,憧憬着伟大的事业,鲜花和掌声 称托着 建设初期的春意盎然, 似乎 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状态 ,建设的道 路或许应当 一马平川 。
但很 快马文 瑞不得不经历建设初期的波折,包括庐山会议 、 机构改革 、 《刘志丹》小说 风波 等, 并且 在文革当中 一度被监禁 ,文革 之后拨乱反正, 才 总算渡过艰难的文革时期。 马文瑞在改革开放初期,最先发现并支持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影响巨大的文章,推动了 思想解放春天 的到来,应该说是因为他身上生生不息的延安精神 。 无论主人公经历过多么艰难的打击, 在忽培元的笔下,马文瑞就是延安精神的化身,他去世的最后一句话, “我想延安” 可谓 堪与王阳明的“我心光明”相媲美 。 正是延安精神不仅帮助中国走出了现代化革命的道路, 后来 也 走出了 现代化发展的特色之路 。可见,延安 精神是中国新时代的立国之本,是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底色,足以对抗国家和个人的风风雨雨。
忽培元 笔下关于马文瑞的 所有文字 , 都来自于第一手资料,所以他总是忠于事实,对于历史事件秉笔直书,故事情节真实而有人情味,很多历史瞬间都带着主人公的视角,读来感人至深,甚至催人泪下。 走出重重突围的历史是非常 曲折复杂的 ,经历者的内心无疑是 波澜壮阔 ,作者能够精准把握,在文学创作上走出了一条新路。他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从未放下自己的文学梦, 并且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走出了文学的新道路。
三、浩瀚海洋:全球视角中的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
改革开放对马文瑞这样的老干部来说, 好像临波翱翔 的海燕,重新面对狂风暴雨,继续展开波澜壮阔的生命乐章。他在66岁的时候,因为邓小平的提议,意外 得到回 陕西 家乡报效父老乡亲的机会。 面对 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 状况,他抓住各行各业的“牛鼻子”,把各项工作都开展起来,既要照顾当年一起参加革命、年逾古稀的老干部,又要 关切 民生,解决百姓生活困难。他一方面不断平反冤假错案,让过去错误的文件宣告失效。看到民生艰难,他躬身 向 下,与人民打成一片,吃睡不香,为了国计民生茶饭不思。
马文瑞 心系革命老区, 把对人民的关爱 化成真正改变人民生活的实际行动。 他 既要抓经济,又要整顿社会治安,改变社会风气, 积极推进农村改革,促进集体经济发展。 他 发展了小岗村经验,改变了生产关系,把集体变成单干,发挥了人民 的 创造力,带领人民走向致富的道路。 他 深入柳 青《创业史》中蛤蟆滩的原型胜利大队, 促落后 典型尽快转变。他反对西安拆城墙,强调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如何造福子孙万代。 他重视知识分子,尊重知识,但反对自由化,不盲目跟随西方。 几十年后体会这些举措都能够体会到老一辈革命家的前瞻性。
马文瑞 在陕西 能够做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认真回顾陕北解放和经济发展的现实,总结党的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同时展示出高超的政治素养和谋略, 饱含革命家的豪情, 化 宽广的胸襟 为 看穿事情本质的睿智, 千方百计帮忙解决“体制不顺,资金不足,技术薄弱”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他 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鼓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减少官僚主义,打破 平均主义 ,推进多种经营,走出了陕西经济发展的新路。
可以说马文瑞体现的 延安精神和陕西经验,是中国面对全球化走出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原动力。 总之, 忽培元 把 马文瑞 的形象刻画得 活灵活现, 读者容易体会到他 出神入化 的领导艺术。 他既是老一辈革命家的杰出代表,了解中国的土地和人民, 领会领导人高瞻远瞩的意图,更有坚定而有力的执行力,能够把领袖的一张蓝图绘到底。中国 如何重新走向浩瀚的星辰大海, 既 需要重建文化自信, 更需要马文瑞这样高瞻远瞩、有高度执行力的政治家。他们能够立足中国的实际情况,担负起 唤起 文化自觉 的重任,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马文瑞的经历说明,立国之本在于铸魂,正如延安时期毛主席领导革命成功的根本在于创立了延安精神,是精神力量改变了时代发展,在面对全球化的时代的挑战,面对多方面的压力,我们需要用延安精神来继续开创中国特色现代化的道路,在全球化时代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