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向敏:这是给政府官员的城市人才引进思路

最近一则新闻非常引发巨大讨论,内容是“杭州2016年人才流入全国第一”。数据显示杭州的人才流量比第二名第三名的总和还多(杭州以8.90%的占比遥遥领先;第二名长沙是4.28%;第三名武汉是4.23%)。

\

新闻发布后,无论是各新媒体平台的吐槽,还是在各类高峰论坛现场的讨论……总之,继春节旅游热后,杭州又一次成为焦点。话说近两三年来,制造热点对于杭州人民来说已经不新鲜了。抛开城市自身的魅力(事实上,中国每座城都有独特文化魅力)不谈,杭州能一次又一次的影响中国,吸引全球目光靠的是什么?

相当一部份人会把杭州的现在与杭州得天独厚条件进行挂钩,选择性的忽略了这座城市自身的运营作为。而事实上在与时代相呼应,在开放共享精神引领上,纵观全国,杭州遥遥领先。

\

闲话自不必多话。

推动城市进步的核心因素自不必多言——人才,可以肯定的讲“中国城市间的人才争夺已经白热化。”尤其是在中央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大旗之下,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对人才的重视以及对人才引入的渴求,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笔者多次与各地方政府部门针对城市人才引进与运营进行深入交流,现将一些心得总结进行分享,希望能对各地方政府在引进人才思维和方式上有所帮助。

1.

“帮助人才解决问题越多,吸引人才的能力就越强”从面上看,这句话怎么看怎么对。很多地方通过这种方式在短期内也吸引了大批人才流入。但多数都好景不长,短则半年,多数两三年就面临引入人才流失的问题。

说引进的人才不够诚信吗?笔者自不认同。各级政府在制定人才引进政策的时候往往会把重点放在解决人才生活的安全感层面,理所当然认为“解决了生活的后顾之忧,那就可以努力工作了”,而事实却往往不是这样。

人才都是渴望进步的,而进步一方面靠自身,另一方面靠所处的人才生态环境。不具备一定人才生态基础环境,引进的人才注定还是会流失,这与政府提供的条件没直接关系。

回过头来说杭州,杭州的人才流入量全国第一,其核心因素是杭州已经形成了成熟且完善的人才生态。在这生态之中,人才能找到对标的思维、技术,能更精确事业的创新方向,能更快速缩短个人或项目的成长和试错成本……完善人才生态所产生的效率是那些期待“以点带面”城市根本不能相比。

我们说,以目前杭州的人才生态呈现能力,即便政府不再在引入人才政策上下太大工夫,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杭州仍将保持在人才流入上的竞争力。

所以,我们的城市经营必须考虑:你的城市的人才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呈现。这不是一个单一维度的事情,他是一个多维度的融合系统生态。(后续我会继续分享杭州的人才生态)

2.

城市之间抢项目、抢人不是新鲜事,而这种争夺战的背后除了政府割肉吸引,多数还是基于区域自身的产业基础条件。有特色产业以及特色产业基础,一定会有人才流入;反之,那么在人才引进上必须调整思路。

在这里必须提醒:以资源换项目,以项目带进人才,这把如意算盘现在不好打。

3.

笔者感受最多的是“人才必须为我所有”的腔调,无论是在与各级政府沟通还是在与企业沟通中。话说,人才永远都是稀缺的,更何况在这个时代——所有的信息都是一日千里,我身边很多朋友就连计时方式都在悄然发生改变。

仍顽固的持有“人才必须到场,必须在现场”这根本就是老旧的思维。互联网时代,共享不仅只是一种精神,共享更是一种能力。共享是提升利用率,进行定向合作配制最最重要的方式,这个时代人才需要共享起来,也必须需要共享起来。通过共享连通信息、技术,通过共享开拓更远路径与思维。

一句话:只要人才能为所用,又何必在乎他属于谁?

\

4.

现在各地人才公寓空置率很高。很多地方政府非常热衷“筑巢引凤”,也诚恳得一塌糊涂,就是引凤效果一直不好,更难受的是引不到凤巢还得继续造。

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信息流通障碍和空间沟通障碍,跨区域资源配置体系也正逐步成熟。一定层面“共享一人”与“共享一城”的实施难度并不会相差太大。

一叶障目,很多的思维还停留在物理空间,且还是自己所在的物理空间。关于筑巢引凤,如果把你的引凤之巢搭建到你看中的人才生态中去,在凤凰身边去筑巢会不会更好?

人才紧缺问题,可以用跨区域人才共享来实现。现状是:城市间缺少跨地区人才共享机制,更缺少人才共享形式。

以上是笔者的一些浅显认识,一家之言,于三方无责。

目前笔者联合国内一批顶尖级互联网专家共同筹建了《产业互联网升级研究院》, 这是一个由互联网专家智库、互联网企业家资本、互联网企业家社群联合驱动,全面对接各地方政府并与政府形成产业互联网升级地方配套的组织。

研究院总部设立在中国杭州,确立了以“共享杭州互联网智库、共享杭州互联网资源、共享杭州互联网人才”为研究院运营思路,形成杭州互联网经验、能力、资源的全国性输出与地方性应用配置。

欢迎各方面人士指点交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