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像创作正处在一次深刻的表达结构重塑中。一方面,传统纪实风格正逐渐融入当代视觉语言体系,试图在真实与艺术之间构建新的平衡;另一方面,国家传播策略强调内容生产必须具备主流价值引导力和多媒介适配能力。这一趋势对导演提出了更高的技术统筹和价值判断要求。在这样的行业语境中,导演孙凯以其持续十余年的创作实践和风格探索,成为推动纪实视觉革新与行业表达进化的关键个案。
从纪录片到直播现场、从国家级主题宣传片到文旅融合项目,孙凯的工作始终处于政策与媒介的交汇点。他并未固守某一叙事类型,而是选择在多重媒介结构中寻找真实与表达之间的契合点。他的作品看似风格各异,实则在内部逻辑上有着一致的表达主张:以纪实逻辑为基础,以影像结构为驱动,以观众视角为导向,完成从现实到传播的表达过渡。
这一思路体现在他近年来主导的多部宣传与纪实项目中。例如,在内蒙古卫视联合自治区人民政府推出的《内蒙古味道厨房》栏目中,他采用棚拍加户外实景融合的手法,通过食材与人物的自然对话,重构少数民族与地区性文化的呈现方式。在这档周播栏目的执行中,孙凯既统筹影像节奏与明星嘉宾调度,也在内容策略上引导团队放弃“猎奇”视角,转而强调在地文化的生活感与烟火气。这不仅使节目在收视上实现稳定增长,也构建了可供参考的“电视+电商+文旅”视觉融合模型。
(内蒙古卫视《内蒙古味道厨房》栏目拍摄现场)
如果说该栏目是一次典型的“文化+产业”影像实践,那么他在新华社委托下拍摄的环保宣传片,则是其个人风格向国家价值靠拢的典型案例。在该片中,他使用非传统平铺式结构,打破了常见的“警示式话语”,转而以普通人日常生活切片为切入点,用“看得见的改变”连接宏观环保议题与微观生活场景。他将影像中的“国家意志”融解于视觉细节之中,使宣传内容具备更强的观看渗透力与情感黏合度,这种策略式剪辑在当下政策类项目中颇具借鉴价值。
在直播类节目中,孙凯同样展现了极强的媒介融合能力。他担任腾讯微视“乐队嗨现场”系列直播晚会的现场导演时,正值疫情阶段,该项目首次尝试将传统livehouse结构转化为线上沉浸式演出场域。面对虚拟空间的制约与直播转播的并机挑战,他选择采用多视角并轨调度和表演区景观重组技术,在保证现场演出张力的同时,还原了音乐现场的氛围流动。他将“空间切换”视为情绪表达的一部分,调动拍摄与灯光团队对情境氛围进行实时调节,完成从舞台艺术到网络视觉的转译。
(腾讯微视“乐队嗨现场”直播晚会现场)
不难发现,无论是在纪录片、宣传片,还是直播场景中,孙凯都极为重视“结构的表达力”。他曾在行业沙龙中指出:“影像结构是观众理解复杂议题的导航装置。”他所主张的视觉逻辑不仅包括剪辑节奏控制、信息密度规划,更强调影像在不牺牲深度前提下实现公共传播效率的能力。这种方法论的提出与国家当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推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政策导向高度一致。他的作品并非简单迎合主流命题,而是通过结构优化与情境再构,为主流议题注入真实质感与视觉逻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孙凯在视觉风格处理上始终保持谨慎。他强调“视觉不是包装”,反对过度技术堆砌。他坚持将“视觉呈现”作为“价值表达”的延展,通过景别设计、运动轨迹、色彩匹配等控制影像在感官层面的节奏变化,使其服务于内容的价值结构。正因如此,孙凯导演的作品鲜有风格炫技之感,而更注重在叙事与传播之间寻找平衡,使“纪实”这一传统类型在当代传播体系中找到新的表达空间。
在媒介融合持续深化、行业表达范式不断重构的背景下,孙凯的创作实践为中国导演在“内容+视觉+价值”三维结构中提供了重要参考。他以实证性的创作回应传播升级的需求,以结构逻辑探索价值表达的深度路径。作为一个长期活跃在国家级传播项目中的创作者,他并不以“风格导演”自居,而更像一位“内容系统设计者”,通过持续不断的项目探索与方法沉淀,构建起一套适用于主流传播、媒介适配与艺术语言融合的导演逻辑体系。
他的创作路径,也映射了中国纪录影像表达从“工具性”向“方法性”演进的行业趋势。在表达空间愈加多元的今天,如何在不失真实、不失厚度的基础上实现有效传播,成为摆在所有导演面前的挑战。而孙凯,已用一部又一部作品,给出了深思熟虑的答案。(任潇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