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6月5日电 (记者 张素)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2021年中国环境资源审判数据及报告,其中显示,中国环境司法的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
据统计,2021年,全国法院共受理环境资源一审案件297492件,审结265341件,同比分别上升8.99%、4.76%。另据统计,截至去年年底,全国共设立环境资源专门审判机构和审判组织2149个,环境司法组织建设迈入常态化轨道。
《中国环境司法发展报告(2021)》由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司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环境资源与能源法研究中心共同完成。报告认为,2021年,最高法、最高检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环境司法体系为目标,向世界输出环境司法的“中国经验”,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发出更多“来自中国的声音”,不断推动环境司法的“中国智慧”在世界环境保护领域崭露头角。
这份报告提到中方设立环境司法外交主场,加大国际合作力度。例如,去年5月在云南昆明成功召开的世界环境司法大会,是中国首次设立的大型环境司法外交主场。其间,中方推动通过《世界环境司法大会昆明宣言》,明确了应对环境领域危机的三个基本原则,并提出环境司法四项措施,总结出三个环境司法着力点,为世界各国加强全球环境危机的司法应对提供切实可行的司法解决方案。
在“提升中国案例国际影响力”方面,报告提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门户网站去年登载了10件中国环境资源司法案例。此外,“绿孔雀案”作为全球十大生物多样性案例之首,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展览。
最高法表示,下一步将巩固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环境资源审判体系。
报告则建议,司法部门应持续推动环境司法专门化体系建构,奋力提升环境审判专业化能力水平,比如依法审理碳交易、流域和濒危物种等方面相关案件,尽快推动制定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意见及司法解释,积极探索以国家公园为标准的跨区域集中管辖制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