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会员 > 正文

家委会刷屏背后,击中了谁的痛点?

近日,为了能竞选进入家委会,上海浦东某外国语小学一年级某班的几位家长,纷纷晒出“神履历”“神学历”的微信截图在朋友圈霸屏。截止11月8日,红网舆情监测系统共监测到相关新闻报道854篇,微博23214条,微信670篇。

\

(图:家委会竞选简历截图)

\

11月3日,广州日报在凌晨3点左右通过微博发了《今天你被这些牛爸牛妈刷屏了吗?网友:这确定不是选CEO?》引发网友广泛讨论,网友纷纷表示被他们光鲜的简历惊叹到了。

当网友们还沉浸被这些高学历、高收入的牛爸牛妈们吊打的悲痛中时,网友纷纷模仿竞选宣言,例如有网友扬言要用35亿砸停茅台股票;还有上海有40套房的父亲。“上海家委会”刷屏再次升级,网友开始质疑公开选举中“高调”晒简历的行为,认为是家长之间的“攀比”和“炫富”。

随着事件的不断发酵,网友从一开始的围观、自嘲、开始对此次事件进行深刻反思。由家委会的现实状况反思到教育公平,网上舆论也从一开始一边倒地认为家长高调“秀简历”是在炫富到后来慢慢回归理性,回归现实,舆情开始回落。

\

(图:朋友圈里根据该事件出现的段子包括“35亿砸茅台”和“在上海有40套房”)

媒体观点梳理

“变味”的家委会能发挥什么作用?

新华社在《竞选堪比选CEO 变味的家委会能发挥啥作用》报道中质疑,不少家委会竞选异化成为“名利秀”,成为了学校本职工作在家长群里的延伸,家委会成员成了“第二任课老师”“助教”或“实习老师”,甚至是义工。现在的家委会不少都成了为学校、为老师服务的组织,根本起不到监督学校、老师的作用。

人民日报在《家委会竞选被成为了“名利秀”》中称,现实中一些家委会竞选,异化为一些家长的“名利秀”“关系秀”,不仅有悖于组建家委会的初衷,也不利于形成健康的家校合作关系,还可能对孩子们输出不良价值影响。

家委会刷屏背后,凸显了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抢夺的焦虑。

新华社在《家委会异化的背后,是家长对孩子升学的焦虑》中指出,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范先佐认为,家长们拼命挤进家委会就是为了让老师能够对自己的孩子高看一眼,多些关照,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异化的背后是家长对孩子升学的焦虑。”

质疑“戏精”家长,对孩子成长会产生负面影响

网易新闻在其微信号上《上海40套房:戏精家长,活该把孩子养成碎钞机》中质疑,家长这种为当家委会成员炫耀式的晒简历,其实是在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满足感,这种打着“一切为了孩子”,盲目的满足孩子的虚荣心的做法,其实正在毁掉孩子。

网友观点梳理

质疑一:确定是在选家委会,不是选CEO?

事件刚发生时,就有家长质疑,家委会要家长够热心够尽责,然后准备一些竞选词即可,为何这些家长要在微信群里面大秀履历?

\

质疑二:家长进家委会到底是真心实意想为所有孩子服务,还是为了给自己的孩子谋求“特权”。

有当过六年家委会的家长表示当初进入家委会其实就是希望老师可以多多关注自己的孩子。

在质疑声中,也有网友表示,家长这么做也无可厚非。这些都属于家长的正常简历,家长热心于竞选家委会是重视孩子教育的表现,不必过度解读,关键还是要做好自身,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

\

\

舆情观察

在这场舆论风波中,家委会异化成“名利秀”,大量的吐槽背后,更应该反思这个事件所折射出的教育不均衡的问题。现实的问题是,教育地区间的不均衡,贫富间的不均衡仍然很严重。作为学校方面的回应不应该模糊其词,加大网友对教育公平的质疑。应该及早表明校方态度,按照竞选家委会的标准,选拔出有能力也有热情支持和监督学校教育工作的家长,才能真正起到家委会的作用。

作为家长,不应该抱着进入家委会,孩子就能享受“特权”的心态,打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口号,过早的参与到孩子的竞争中,这种想法未免太过于急功近利了。与其期望在担任家委会期间帮助孩子,不妨在平时多花点时间陪伴孩子,帮助其健康的成长,养成正直人格,这样孩子在以后的人生路上才能走的更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