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会员 > 正文

是谁动了哈工大集团的奶酪:内部管理者才是罪

 工大集团再次爆发连环债务危机事件,这给校企声誉再添丑闻,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发展,如何扭转这一窘局迫在眉睫。听到这个消息时,做为吃瓜群众的您,是不是扼腕叹息但又百思不得其解呢?回顾哈工大的前因后果,我们发现这些原来都是内鬼布的局。接二连三的负债滚滚,使得管理者在打着扭转经济格局的幌子,一刀刀地在宰割工大,解体装囊。工大能否逃过一劫,起死回生呢?

  哈工大的发展理念没毛病

  哈尔滨工业大学于1993年1月注册成立了哈尔滨工业大学高新技术开发总公司(简称“工大高总”)。1993年,工大高总发起成立了哈尔滨工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工大高新”),工大高新于1996年5月2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600701)。1996年9月,哈尔滨工业大学高新技术园区内多家企业发起成立了哈尔滨工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工大集团”)。工大集团被原航天工业总公司(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确定为与中国长城集团、香港航科集团齐名的三大外向型集团企业之一。

  是求实发展还是信口开河?工大的辉煌之火如同昙花一现。在2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工大集团秉承“实业兴邦、产业报国”的发展夙愿,不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科技、人才优势和成功的资本运营,打造了庞大的产业集群。目前,集团已建设成为以高科技产业为龙头,以智能制造产业为基础,以商服文化产业为保障的实力雄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已形成会展旅游、红博商贸、乳品加工、现代农业、石油贸易、地产开发、文化创意、智能制造等产业和黑龙江、北京、南方(深圳、珠海)、上海四大总部,集团总资产超过300亿元,在原董事长张大成及其团队的经营管理下,工大集团取得了耀眼的经营业绩。这样一听一个堂堂正正的公司怎么会惹来怎么多祸水呢?我们再往里面看,您会发现工大已经被困在领导者精心布设的局里面。

  掌舵人再陷经济危机,负债累累

  自2018年1月起,由于公司内部管理混乱和上市公司小股东闹事等原因,激化了工大集团、工大高新等企业的内外部矛盾,造成了工大集团债务问题频发。工大高新、工大高总和工大集团累计有息负债高达160亿元,工大高新于2018年3月14日申请停牌。停牌期间,工大集团组织大量人力、物力,联系各方合作伙伴,希望解救面临困境的上市公司,解决上市公司债务问题,同时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校党委积极联系,希望借助学校的力量摆脱困境。在工大高新停牌期间哈工大实际接管工大集团,并于2018年7月向集团派驻了一个六人工作组,组建了以现工大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郭君巍、现工大集团董事长王明秀为主的新管理层来负责集团资产处置和债务清偿。

  内鬼捣乱,哈工大面临支分瓦解

  在新一任领导班子接管之初,由于从学校到企业管理的心理位移,以郭君巍为首的校领导还希望能把企业经营好后留在企业继续发展,但由于工大集团及其关联企业股权架构复杂、资产众多,并且相应接管人员没有大型企业的管理经营经验,他们才发现原来的设想很难达到,进而转为尽量满足个人目的为最终目标,因此他们将毒舌指向工大,企图在神不知鬼不觉中将其并入囊中。工大在这场自称为翻身仗的改革中跌了大跟头,但尽管伤痕累累,管理者还是好了伤疤忘了痛,不达目的不罢休地挥霍着工大。

  不做不休,工大高新被管理者分解吞噬

  首先,现集团董事长郭君巍决议批准由一家于2018年7月4日才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仅500万元的上海垚昱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来承接工大集团资产处置相关事宜,每处理一个资产收取交易金额2%-5%的佣金,其实是一种变相的盗取国有资产的行为,更加大了国有资产流失的可能性。同时,企业各部门是相关联的,每一个部门都有相互支撑和依托的作用。不经过缜密研究,轻易卖掉任何一块资产,都会对企业产生极大的伤害。但是为了满足个人目的,哈工大接管班子陆续阻碍了各方对工大集团和上市公司化解危机方案的实施,致使集团和上市公司接连爆发债务危机。工大高新自2018年8月17日强制复牌后,股价从9.28元/股连续26个跌停板,一度跌至1.67元/股,上市公司面临退市风险,同时也使中小股东蒙受巨大损失。甚至近期市场上各路游资对上市公司进行“炒壳”,对重组工作的进展带来不利影响。

  到现在为止,自哈工大接管人员入驻后,没有处理一笔债务,没有处置一个资产,没有和任何一家有意向合作的企业达成实质性进展,同时不断地向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领导传递错误信息,错失了多次可能成功的解决机会。

  以郭君巍为首的一小部分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通过处理工大集团博取领导的重视,通过处置国有资产满足自己个人的经济诉求;上瞒下骗,隐瞒事实,向上欺瞒学校和省领导,向下欺骗员工、股东和各级债权人。而且他们有更大的事情并没有向省委省政府领导报告,在郭军巍进入工大集团后在管理中发现在2016年哈尔滨工大集团有一笔中国工商银行20亿的银行贷款,在其企业没有贷款能力的情况下,公司人员在工大集团财务总监何显峰的授意下,私刻了很多假的公章和财务章(其中包括政府部门公司的公章),并且在没有经过任何授权同意下,用上市公司工大高新的名义进行担保,最终利用假文件获得了20亿的银行贷款。当郭君巍查出这个事情的时候,他授意工大集团管理层向省委省领导隐瞒此事。以上情况恳请相关领导详查!

  管理者能否戒瘾从正,工大能否逃过一劫

  综上所述,工大试图在利用华丽的外表来掩饰无奈的本质性问题,当暴露在阳光下时,其丑恶的嘴脸也要我们看到了它泡沫化的噱头。工大的本身并没有错,而是在任人摆布和操控着,管理者在这场闹剧中既扮演着掌舵人又充当着瓜分者,我们祈愿留工大一条生路。

  工大集团、工大高新作为校企典范、黑龙江标杆企业,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次工大集团爆发连环债务危机事件,给校企声誉和当地经济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受到了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和工信部的高度重视。在当前东北经济陷入衰退的形势下,工大集团并购成瘾,这次又会采取什么措施去脱离苦海呢,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中国金融智库 http://www.zgjrzk.com.cn/news/201812/512747.html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