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会员 > 正文

村里,飘来一抹橘红色

\

村里整洁的街道

我的老家在黄河边的一个小村子里。

由于生活方式、习惯和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农村总给人留下穷、脏、乱的印象。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私营公共汽车越来越多,县城和村子的距离似乎被缩短了不少。这时村里的房屋大都变成了“一色蓝”的宽敞砖瓦房,房式多是小五间和大三间。烧火做饭也基本告别秋天烧玉米秸秆和冬天烧树叶,大部分家里用上了蜂窝煤,生活悄然发生着改变。

乡村是容易被人遗忘的角落,一说起便与贫穷连在一起,黄河滩区的乡村更是如此。生活虽然在改变,但在城里人眼里总裹着烧草灰味和泥土的土腥味。一个夏日,大娘的娘家侄女从200里外的城里来乡下走亲戚。大娘的侄女穿着靓丽的连衣裙,走在村里后面跟着看的人连成一片。那年头谁家有在城里的亲戚,村里人都羡慕上好几天。不像现在,多数村里人都在城里打工,有的还在城里安家落户,回乡下开着小轿车,谁也不用羡慕谁。

大娘的侄女住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就跑回了城里。村里人一问起这事,大娘就骂骂咧咧说:“城里和村里咋不一样,不都是穿衣吃饭,嫌这不干净那不干净,让俺给骂回去了……”对于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又嫁给农村的她们来说,乡下是根,更是魂。她们累了和烦心的时候,张口骂上一两句缓解情绪,却容不得别人嫌弃脚下这片土地。大娘说着骂着,这件事也慢慢淡忘了。

黄河水浑了又泛清,清了又变浑。城里的楼房鳞次栉比地疯长,村里也开始有了二层小楼。奶奶在世时常念叨: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遗憾的是,奶奶这一生只看到了电灯。伴着多起来的二层小楼,村里也通上了柏油路。刚通柏油路的那几天,村里跟过年一样热闹,最兴奋的要数那些老人,他们不顾沥青刺鼻的味道,从村西头走到东头,再折回来走一趟,走着说着笑着,满脸的皱纹随之荡漾开来。

烧草灰味没了,小楼房也多了,村里的生活垃圾遍及角角落落。一到春秋季节多风的日子,天上飞的、树上挂的全是垃圾,有些村民还延续着在路上倒垃圾的习惯。大家看惯了这些,也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仿佛如果没有这些随意的生活习惯,就不叫乡下似的。黄河滩延续经年往事,又演绎时代气息。如一股春风徐徐而来,当美丽乡村建设走进了村庄,一场历史性的蜕变正在悄然进行。

村里的二胖在外打工多年,回到黄河滩当上“鹅司令”。黄河滩里的人沾染了黄河的习性,勤劳,爱折腾有梦想。去年,他减少养鹅规模,一转手又承包了几辆垃圾运输车,专门回收附近几个村的生活垃圾。

一个秋日的清晨,我乘车回到了老家,汽车顺着宽阔的河堤公路一路前行。紧挨公路的水渠里,浑浊的黄河水缓缓流淌,沉静而又惬意。好几年不见这样的黄河水了。快到村口时,远远看见几个穿着橘红色马甲的村民,正挥动扫帚清扫道路。原来,打扫街上垃圾的是村里的贫困户和身体硬朗的老人,乡里面有专门的环保公司,每月给他们发几百元的工资。他们打扫卫生时穿着橘红色马甲,和城市里的环卫工一样,早上扛着竹枝扫帚清扫马路。吃过早饭后,再在大小街道捡垃圾,一直忙到晚上回家喝汤。

\

清洁工在打扫街道

我看着他们挥动扫把,刹那间漫天的金色霞光倾洒在他们身上,与橘红色马甲交织在一起,蓦然间,一幅乡间风景画在眼前延伸开来。

文/图·韦德涛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乡市中级人民法院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