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继黑龙江哈尔滨、辽宁阜新后,辽宁锦州也出台奖励措施,对主动进行核酸检测、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的人员奖励2万元。
该措施引发热议,有网友认为,或许会有人因此铤而走险,“毕竟比起对生命的敬畏,总有人更爱钱。”也有人认为,现金奖励主动测核酸的阳性人员,落实也很困难,建议把钱花在密接或者无症状人员的隔离费用上,“大家都怕自己掏隔离费,全部免费或者有补贴的话,更能激励群众主动上报核酸结果”。
据“锦州发布”12月7日消息,辽宁锦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总指挥部办公室发布通告称,为鼓励广大市民响应号召,研究决定对锦州市户籍人员第一时间主动进行核酸筛查,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的,经核实确认后由属地县(市)区指挥部奖励2万元。此前,辽宁阜新、黑龙江哈尔滨分别对主动进行核酸检测、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的人员奖励2万元和1万元。
如何看待前述措施?有媒体发表文章称,该措施是一种对于疫情精准防控措施的摸索,也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之举,物质奖励也是在释放对感染者的一种善意或补偿。也有媒体认为,防疫不能“弄巧成拙”,这种做法有欠考虑,甚至有可能造成错误引导。
光明网曾于12月2日发表评论《主动检测且核酸阳性奖励1万元,也是一种尝试》称,“奖励”是不是最有效妥当的办法,眼下不必急于下定论。
前述评论称,尽管疫情防控科普从未间断,部分人群仍旧存在恐惧心理,在自身出现异常发热,甚至为密接者时不主动上报、抗拒排查,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更是不可估量。用“重金”来激励居民主动检测的做法,是一种对于疫情精准防控措施的摸索,也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之举。
红星新闻12月2日在发表的评论文章《哈尔滨对主动核酸检测阳性者奖1万,质疑的声音多虑了》中认为,对于奖励可能变鼓励的质疑,是夸大了人性的风险。拿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拿周边所有人的生活秩序去冒险,这个代价远不止1万元,正常人都能算明白这个账。宽泛一点看,物质奖励其实也是在释放对感染者的一种善意或补偿。通过对主动检测人员的奖励,等于是告诉社会,感染病毒的人并不是“坏人”,他们自身是受害者,而及时检测降低了整个社会的风险。
新京报12月2日发表的文章《哈尔滨悬赏万元奖励主动检测的感染者:履行义务该不该奖?》提到,有学者认为,有疫情感染风险人员第一时间报告并检测本是公民的法定义务,对此给予奖励违背社会主流价值观。北方工业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睿志则认为,在疫情小范围反复、疫情防控精准化的背景下,这一悬赏措施在法律的层面是合法的,并且,它有助于引导有病毒感染风险人员主动检测,积极达成防控疫情的目标,使公共资金使用效益更大。
央广网于12月9日发表的评论文章《“主动测核酸结果阳性奖万元”:防疫不能弄巧成拙》则认为,检测出阳性奖励万元,出发点是好的。但确诊新冠肺炎“发奖金”的操作,实在有欠考虑。“难免让人觉得此举过于儿戏,甚至有可能造成错误引导,保不齐会有人铤而走险,为了万元奖金造假核酸检测结果。保不齐会有人铤而走险,为了万元奖金造假核酸检测结果。”该评论称,防疫大考,考的也是一个地方的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每一步都要经得起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