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农民没有退休金,老了没有劳动能力怎么办?
在最近的两会中,全国政协委员王学坤提出了“农民退休制度”,该方案的最终目的还是希望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充分体现全面小康社会为农民所带来的福祉。农民养老确实是一个全民关注的话题,在2018年我国农村人口数量虽然下降至7亿,然而农业种植人口数量仅为4亿人多,相当于三亿的农业人口是不会从事生产劳动的,除了部分转移城镇之外,以及部分未成年人之外,大部分人都是属于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2009年的数字是,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群体人数为1.44亿,至今来说,恐怕这个数字只会增加,而不会减少。面对如此庞大的群体,丧失劳动能力该怎么办?
从当前的现状看,指望国家全部实施兜底这是不大现实的,即便是城镇职工,养老一方面依托老人退休金,另一方面还需要依托家庭子女赡养。可是在农民群体上面,这个问题似乎又有所转变,比如说养老退休金这一块,农民是不可能享受到的,至少当前是无法享受到,此外农民当前60岁老人拿到的养老金,金额太少,还尚不足以满足家庭生活需求。以河南来说,老人每月大概能够拿到100多元。这个金额面对一个感冒恐怕都吃不消吧?而如果依托国家要兜底农民养老问题的话,当前国家财力能否支撑这真的是一个问题。
如今的农村农民真的是活到老,干到老,干不动了,土地交给了子女,主要也就变成了子女养老,这里就存在同城镇老人养老的第二个不同,相对于城镇的老人子女,农民老人子女的经济水平相对比较有限,有些农村人自己尚且都养活的困难,更不要说加上赡养父母了。
结合我国的国情,养老问题简单粗暴的甩给政府我想依旧还是不现实的,国家政府救济结合子女赡养,依旧是今后的主题,但是可以明确的一点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民方面的养老金额逐步提升,至少能够满足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当然针对老年人体弱多病,养老困难的问题,今后或许应该适当的提高老年人的医疗报销,为农村老年人减负,我想这是国家也能够力所能及的事情。
此外针对农村一些孤寡,缺少子女赡养的老人,政府也应该完善当前的养老机构,针对性的对这些弱势老人提供帮助,让这些老人年能够在晚年活的开心,活的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