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为什么大部分农民把粮食卖了之后,粮食价格才上涨?
看到网友询问为什么总是农民在把粮食卖完之后发觉粮价才开始上涨,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想起了不久前同叔叔聊天关于炒股的一个话题。他说他买的股票总是在卖了之后涨,无论在手里放多久,就是不涨,一旦卖掉,不出一周,总会大涨!他还给我举例子,他手中的科大讯飞当时30元左右的价位入手的,然而在这个价位一直徘徊了3个月都没有涨,而且由于本身看到人工智能的前景就持续的拿着,最终实在是没有涨就卖掉了,然而卖掉之后就迅速的飙涨。
上面的场景似乎同问题中陈述的情况极其的类似,难道说真的有人在精准操控吗?个人觉得不至于,也真的没必要,当然也不可能,毕竟市场不会说是针对你一个。科学兴农认为这应该是一种人的心理,在市场中人们总是会后悔自己的选择,往往对自己的失误比较的深刻,对自己的成功似乎认为是理所应当。股票如此,卖农产品也同样如此,卖完就后悔。
不过如果将个人问题换位大部分人的话,情况则就有些变化了,如果说大部分农民将粮食出售之后,价位出现了上涨,这种情况也是比较常见的。在老家父亲过往总是积极的储备大蒜,将大蒜售卖的时间一再向后推移,虽说最后卖大蒜也有跌的时候,但是总体而言上涨的次数偏高一些。这种情况的原因其实不过是因为市场农产品(粮食)相对缺乏而导致的物价上涨,应该说是一种正常市场价值规律。
不过不要将上述问题固定思维认为市场总是在人们售卖之后就会出现上涨,凡事都会出现例外的,在市场收购中,一旦庄家收购到位,库存收购即将满的情况下,他们是不会再出高价继续收购的。
当前我国的粮价的波动其实主要还是主要受到政策性影响,以政策调控为主。当然农民的售粮节奏也有着直接性的关系,在农民惜售的时候市场粮价升高,而争相售粮的时候,价位走低,其实这也是再为正常不过的现象了。农民这一端作为粮食购销的最为上游的一环节,对于市场价位的掌控能力最弱。不过在手中余粮越来越少的时候,粮食其实就已经转移到了下游的加工企业,粮库手中,这时候中间商掌控了市场的定价权,市场价位走低也就不可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