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红岩镇吉祥村委会马厂箐村层林尽染,溪水潺潺,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村民们忙着收获重楼,红彤彤的重楼种子映红了村民的笑脸,丰收的喜悦弥漫山村。
马厂箐村民周兴平摊晾重楼种子。杨宋摄
“我家今年秋季已经向省外出售了300公斤重楼种子,收入2.4万元。家里还有800公斤种子即将出售。”马厂箐村党员周兴平边在庭院里摊晾重楼的种子和根边乐呵呵地说,“我家重楼根有2吨,重楼根收入可达14万元。”十年来,周兴平率先种植40亩重楼,鼓起了“钱袋子”,建起了新楼房,购买了两辆轿车,过着幸福的生活。
“我接了一个20吨的重楼根订单,我家只能出售10吨。你家有出售的重楼根吗?”“有的。”“我可以帮你家销售”……马厂箐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闻武也是种植大户,他来到周兴平家里,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起销售。
马厂箐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重楼产业,打造“一村一品”,走上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村党支部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一事一议”,理思路、谋富路,进行宣传发动,举办技术培训。15名党员带头自费拜师学艺,到外地“取经”,试种重楼收入可观,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
“村党支部立足气候、土壤、海拔等资源,算好效益账,鼓励农户流转闲置土地和撂荒地,规模化种植重楼,让农户尝到了甜头。”闻武介绍,村里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中药材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与市场无缝对接,拓宽销售渠道。全村建成1100亩重楼基地,提高种植技术,增加产量,“小重楼”撑起了村民脱贫致富的“大产业”。看到重楼的效益好,全村66户人家打消了思想顾虑,家家种植重楼,重楼年收入达900万元,户均增收13万元。
随着生活日益改善,马厂箐村新建村内石板路,建成村组活动场所、村史馆、公厕、停车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里新楼房比比皆是,拥有70余辆小轿车及货运车辆,过上了小康生活。“要继续做大做强重楼产业,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把马厂箐村建成‘云南重楼第一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描绘乡村振兴蓝图,闻武满怀信心。马厂箐村只是弥渡县乡村产业引领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近年来,弥渡县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农村变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1年,农业总产值达65.65亿元。
十年来,弥渡县因地制宜,打造“绿色食品牌”,创建省级蔬菜标准园2个,建成州级“一村一品”示范村21个,推动蔬菜、生猪、肉牛、奶牛、中蜂、中药材、花卉、种子等农业产业提质增效,被列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省“一县一业”产业特色县,经济实力显着提升。
该县持续深化沪滇协作和北京大学对口帮扶,高位推进小河淌水乡村振兴示范园建设,“十百千”示范工程有序推进。强化产业帮扶,建立群众增收利益联结机制。打造正大“1+4”生猪产业、大理春沐源现代数字农业、马厂箐“一村一品”发展中药材产业、大荒地蔬菜产业发展“双绑”模式、栗子园合作联社助推农旅融合等成功案例,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借鉴,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