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林盘是成都平原独特的乡村聚落,是天府文化、农耕文明和川西民居建筑的鲜活载体。它是一种复合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社会文化价值、景观美学价值和重要经济价值,充分反映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天马镇乡村林盘(贾旋 摄)
川西林盘通常是以姓氏(宗族)为聚居单位,呈一种分散的分布方式,形式上属于典型的自然村落。小的林盘有几户、十几户人家,大的林盘有上百户。林盘一般由林园、宅院及其外围的耕地组成,整个宅院隐于高大的楠、柏等乔木与低矮的竹林之中,林盘周边大多有水渠环绕或穿过,构成沃野环抱、密林簇拥、小桥流水的田园画卷。
星罗棋布的乡村院落 (聚源镇供图)
竹林清幽的农家小院(柳街镇供图)
川西平原地势平坦、气温宜人、降雨充沛、土壤肥沃,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成后,自流灌溉系统不断完善。川西平原农业景观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网络状的水系结构,并与农田紧密结合,呈现半湿地状态,使得区域农耕条件优越,作物稳产高收,形成“天府之国”。因此,当地居民和移民“插占”时可以自由择地、随田散居、平衡均质,这也符合古蜀文化天人合一、自然融合的秉性。
农耕文明之美 (张铨生 摄)
据四川省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调查统计,都江堰市林盘分布主要涉及12个乡镇、111个行政村。到“5.12”汶川大地震前夕,全市大中小型林盘数量共有11724个,总占地面积达2580.17公顷,总居住人口达257705人。其中,10户以上的大中型林盘461个。其中,林盘数量最多的乡镇分别有石羊镇(1574个)、崇义镇(1433个)、胥家镇(1365个)、聚源镇(1253个)、柳街镇(1134个)、天马镇(1103个)。
林盘里的枯叶蝶 (曾莉 摄)
林盘下的仰望 (曾莉 摄)
经过多年发展变化,这些星罗棋布的林盘形成了5种类型:农耕型林盘(如天马镇万亩绿海农趣园)、农家旅游型林盘(如柳街镇青城湾湿地庄园)、特殊产业型林盘(如崇义镇高科技农业产业园)、生态型林盘(如翠月湖湿地风光)和新型聚居点林盘(如柳街镇鹤鸣村安置点)。
农家旅游型林盘 (周新联 摄)
在此基础上,都江堰市林盘的空间形态分布形成了“一轴五片三组团”。“一轴”就是紧邻彭青路周边区域密集形成的林盘聚居点及林盘群,呈随道路的带状分布特征。“五片”就是东部两片(主要是东部田园平坝区)、中部一片(成灌高速与金马河干流之间区域)、南部两片(青城山风景名胜区及其周边区域)。“三组团”就是沿成青旅游快速通道集聚的三个相对分散的林盘聚居点。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四川省委、成都市委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都江堰市起草了《关于加快促进农村生态文态价值高效利用统筹推进川西林盘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指导全市林盘修复打造提出了思路和发展方向。
精华灌区之美丽新村 (聚源镇供图)
《关于加快促进农村生态文态价值高效利用统筹推进川西林盘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深挖川西林盘内涵,充分展示川西历史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和发达的自流灌溉水系水文化。在科学保护林盘生态本底的前提下,植入现代元素,发展多元化、功能复合型川西林盘。通过强化规划引领作用,深挖林盘历史文化价值,鼓励社会企业和个人参与林盘打造,提升川西林盘配套服务功能,探索设立川西林盘专项保护基金等举措,力争通过三年时间,打造45个(2018年打造10个;2019年打造15个;2020年20个)各具特色、错落有致、功能互补,可参与可体验可进入、吃住娱游购商行于一体的川西林盘聚落。
农家旅游型林盘 (柳街镇供图)
农家旅游型林盘 (柳街镇供图)
通过对传统林盘的修复提升和打造,都江堰市的林盘必将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并独具灌区文化魅力的璀璨明珠,具有悠久历史的川西林盘将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