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三农 > 正文

香港90后青年来江门市研究“鱼菜共生”生态循环种植技术

3位香港90后青年来江门市研究“鱼菜共生”

目前,江门市正积极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机遇,携手港澳加快推进相关工作,吸引更多有为青年来江门创业,加强开放合作。罗伟特、梁立锋、谭慧敏的经历,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江门市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位于开平市苍城镇,是广东省规模最大、科研投入最多、农业品种最齐的农业综合示范基地之一。这3位来自香港的90后年轻人,为了研究“鱼菜共生”的生态循环种植技术课题,来到江门偏僻的农业基地,不顾亲友反对,每天养鱼、种菜、做研究、写报告,一待就是2年。

3位香港90后

结缘“鱼菜共生”

罗伟特、梁立锋都是1992年出生,分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谭慧敏年龄大一岁,毕业于香港树仁大学。上大学时,他们三人关注环保话题,组建过天台农场兴趣小组。在他们读大四时,想开展社会实践,一位前辈建议他们选择“鱼菜共生”项目。“鱼菜共生”是一种新型的复合耕作体系,它把水产养殖与水耕栽培两种原本完全不同的农耕技术,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达到科学的协同共生,从而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长的生态共生效应。

香港农业基础薄弱,他们便来到广东寻找合适的场地,起初寻找场地并不顺利。“我们去过中山、东莞等许多城市的农业园区,最后江门接纳了我们。”罗伟特告诉记者,自己刚到开平时,正好看到江门市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的负责人张和顺正在一个半空置的大棚里工作,就上前询问,希望能提供地方做3个月的实验。最后,基地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有了场地后,罗伟特等人便开始动工。因大学所学的不是相关专业,他们几乎是从零开始。3个人有明确分工,谭慧敏负责养鱼和微生物培养,罗伟特种菜,梁立锋则负责研发、设计水循环系统。为了省钱,所有种菜的棚架都是自己焊接,申请国家专利的文书也是在学习后自行书写。“一开始我们连怎么播种都不知道,3个月都没种出一颗健康的菜。”罗伟特自嘲道,身边的一位菜农还说,“菜进了他们的系统,就和上刑场一样,颜色乱七八糟。”

“3个月虽然没有什么成果,但起码养活了鱼,菜能生长,说明是有进步的。”罗伟特表示,为此他们继续尝试。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3人不断学习别人的经验知识,查看论文,甚至自学了生物、化学等课程。

当年11月,罗伟特等首次带着自己的蔬菜亮相农博会,吸引了大批市民围观,还有市民想购买蔬菜。“当时给了我们很大的成就感,觉得自己的作品被人认同。我们觉得,这件事还可以继续认真做下去。”罗伟特谈到。

今年将扩大实验规模

在开始的第一年,他们参考很多地方的种植经验,最后开始自己统计数据。“养殖量产化后需要更加科学的依据作为依托,我们一天记录两次各种生产数据,形成了自己的数据库。可以说我们是数字化种植。”罗伟特表示,他们通过调整鱼、菜的各种比例以及很多影响因素来收集数据,现在已经能够预估蔬菜的数量和成熟期。

“鱼菜共生”的最大问题在于成本过高。“在香港,一斤共生蔬菜可以卖到120元,但这种产品在内地的市场是有限的。”罗伟特告诉记者,为了降低成本,他们还安装了摄像头,精确的观察蔬菜的长势,然后进行科学排列,在限定区域内最大化蔬菜的产量。

在如今的200平方米的实验大棚里,他们还在进行着各类试验。“想要量产,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首先就是节能问题、极端天气值问题。”罗伟特指出,考虑到未来可能出现极端天气和水质,所以我们要计算出完整的适合种植的条件,同时在节能情况下保证一年四季不断产。

如今,他们的菜种得越来越好,品种也越来越多。“几乎常见的蔬菜我们都有试种,每种菜起码都试验了几十个品种。”罗伟特表示,种植两年多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怎么学一样新东西。

罗伟特告诉记者,今年内他们将在基地选取两亩地扩大试验规模,成功后就开始量产“鱼菜共生”的有机蔬菜。他们表示,希望蔬菜能够在庞大的内地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也希望首批蔬菜能卖回香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