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重庆12月3日电
(通讯员 田甜) 一身粉色旗袍,一头银白短发,精神抖擞的70老太太,在吊脚楼上唱起了后河戏:“街道虽窄天地宽,店面不大装乾坤……。”悠扬婉转的调子传的得很远很远。
这是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三下乡小分队黔江区探遗之旅的第四天,7月22日,在濯水镇的吊脚楼上,小分队探访了后河戏传承人徐余清女士。
三下乡小分队与传承人徐余清愉快交谈。西南大学学生 龚慧玲 田甜 摄图
辉煌的历史
后河戏,名称源于当地人认为阿蓬江系乌江的支流,是乌江的后河,由湖北汉剧、湖南南戏与江西的昆山腔交融创新后形成的,是重庆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徐余清告诉小分队,以前他们的剧团经常到黔江各地演出,在乡村文化节的表演中,屡次获奖。在农家大院,演出的话剧《分家》很受观众欢迎,形象地反映了现实的家庭关系,传递传统家庭美德。
后河戏演出戏台。西南大学学生 龚慧玲 田甜 摄图
传承的困惑
据徐余清介绍,唱戏的老一辈很多人已陆续离去;在现代多媒体的冲击下,越来越少的人喜欢听戏了。后河戏剧团演出逐渐减少,很少有年轻人想要学习它。一是因为与现代生活的爱好区别较大,二是由于经费问题。不少会唱后河戏的老人,由于精力不足,渐渐退出戏台;也有人转行转业,谋生活出路。
后河戏的复兴
“国家近年来越来越重视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正帮助后河戏进校园。”徐女士说。三下乡小分队到濯水镇进行后河戏宣传讲座,介绍后河戏的起源、乐器、著名话剧节目,发现还是有不少人了解后河戏。据爱好后河戏的市民王先生介绍,2017年,通过政府的政策,后河戏进入濯水二中,组建了16名老师的濯水后河戏传承团队。据悉,政府已分拨资金给剧团维持剧团运作,在文化节日,组织经典话剧表演。
三下乡小分队与徐余清合影。西南大学学生 龚慧玲 田甜 摄
探访结束,“后河戏一落两起,希望它可以继续传承发展下去,可以更好地和旅游、产业、教育相结合起来,更多的青年人去了解学习它。”三下乡队员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