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堤外”春潮涌
——记原市农业局派驻高青县木李镇堤外周村第一书记赵庆欣
“今年小麦能高产,多亏了赵书记给俺村购置的‘灌溉神器’,一个人在10天内就可完成全村耕地的浇灌,效率是传统水井灌溉的10多倍。”5月24日,高青县木李镇堤外周村的村民周方林指着丰收在望的麦田告诉记者:“这个宝贝真神奇!节水、省时、省力,俺们这些在外打工的村民,以后不用连夜坐车回家浇地了!”
赵庆欣(右一)在指导村民管理西红柿大棚。作者供图
村民称赞的这个“灌溉神器”,是原市农业局派驻堤外周村第一书记赵庆欣为村合作社新上的产业项目——争取15万元灌溉节水项目资金,购置了3台自式卷盘喷灌机,这在高青县也是首例。
“以前村‘两委’不是不想为群众办实事,只是村集体没有产业、贫穷落后,很多工作没法开展。”2017年6月,赵庆欣驻村后,了解到村里领办的“鑫森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是一个空壳,没有一分钱的固定资产,村集体收入为零。从那时起,他就决心打好产业扶贫“组合拳”,增强村集体的自我“造血”功能。通过认真研究相关政策,他“盯”上了黄河滩区迁建农业扶贫试验示范建设项目,在派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争取到40万元帮扶资金,建起了蔬菜温室大棚,采取整体竞标租赁模式,交由村鑫森合作社统一管理。仅此一项,村集体就每年增收4万元。
风劲潮涌正扬帆。赵庆欣又联系淄博禾丰种业公司,依托鑫森合作社把村民的700多亩农田全部建成了小麦良种繁育基地。村主任周立军算了一笔账:“禾丰种业低价为村民提供农资,以每斤高于市场价0.2元回收,在这‘一低一高’中,每亩就可节省成本90元、增收300元,全村增收27万多元。”
“随着一个个产业项目的落地,堤外周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也从无到有,增长到了10万元,领跑全镇。但赵书记帮扶的脚步并没有停止。”村民们说,他争取禾丰种业为村合作社捐赠了价值30万元的玉米籽粒收割机、宽幅精播机;争取县财政20多万元资金,为村合作社购置了1804型拖拉机、旋耕机、深松机、秸秆还田机……目前,堤外周村鑫森合作社已拥有大小型农机10台,固定资产从零到超过110万元,服务能力达到1000亩,去年被评为市级示范社。
“我是农业局派出的第一书记,就应多为农村、农业、农民干点实事,累点苦点、亏欠家人点都没什么。”赵庆欣为村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操碎了心,却亏欠家人很多:
——他母亲因肺部大面积感染,高烧40度持续不退,住进沂源县医院。作为独生子的他焦急万分,上演了高青到沂源的“双城记”:早上5点从沂源县出发驱车180公里,8点半到堤外周村工作;下午17点再从村里出发,20:30分赶到沂源县医院陪护母亲。一周后,母亲转院到山东省立医院,他又开始了从济南到高青的“双城记”。
——去年10月17日,正在村里开展“扶贫日”活动的赵庆欣接到家里电话。“我这边在搞活动,晚点回话。”他没问明情况就匆匆挂断电话。活动结束后,他给母亲回了电话,母亲已泣不成声:“最疼爱你的姥爷,刚刚走了……”
“赵书记把满腔热情倾注到我们最困难的地方,从硬化道路到装修村委办公室、建设文化广场,从新打机井到建设蜜桃示范基地……截至目前,累计争取帮扶资金460多万元,为村里建设了一个又一个好项目。”村支部书记周法林说,“我们要接过赵书记的‘产业棒’,把脱贫攻坚的战果巩固好。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赵书记的付出。” (田廷芳 石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