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财经 > 正文

福建城厢法院:有灵之川,乘“枫”而上

作为审判体系的“神经末梢”,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人民法院灵川人民法庭,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抓手,坚守司法为民初心,凝聚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不断为基层社会治理赋能增效。

强联动 聚合力 下好“一盘棋”

“他没有足额支付转让款,还占有我们的房子,甚至将门锁住不让我们上去,我现在要收回房屋,让他马上搬走!”近日,一起宅基地纠纷在灵川法庭受理立案,原告老王(化名)在递交诉状时,情绪激动地向法庭干警陈述困扰其长久的难题。同村的老王与老郑(化名)系多年邻居,双方就宅基地转让事宜达成合意,并签订了《宅基地转让协议》,被告老郑向原告老王支付10万元定金。

但之后,老郑却以各种理由拒绝支付尾款,并口头表示要解除协议,但又拒绝返还房屋。通过阅卷以及与双方当事人多次沟通,承办法官意识到两家积怨已久。考虑到涉及农村宅基地纠纷衍生关系复杂、矛盾较为尖锐,简单的一纸判决并不能真正解决双方恩怨,承办法官立即决定采用多元联动化解方式。

一方面,法官多次向村居、镇司法所及派出所了解纠纷缘由,总结梳理矛盾焦点,共商对策,形成调解合力;另一方面,他组织双方及镇村调解员一同前往现场查看,以便针对性开展现场调解、劝导工作。在法官与镇村调解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双方最终握手言和,让一起长达六年的宅基地纠纷在2024年的春天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近年来,灵川法庭积极落实“司法+群防群治”理念,持续强化与基层调解组织的协调合作,落实调解平台“三进机制”,推进“一庭两所”创建工作,打造“村居调解员+镇村干部+法官”联动解纷模式,实现从“单打独斗”转向“多方共治”。2021年以来,该法庭委托辖区镇调解委员会调解案件1154件,调解成功452件。

优服务 提质效 推动“大治理”

灵川法庭主动延伸审判职能,做优司法服务,以司法智慧和审判经验赋能基层治理。司法建议是源于案件又超越案件的治理之策。2021年以来,该法庭先后针对审判工作中发现的相邻纠纷频发、村委会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向辖区乡镇党委政府发出司法建议6份,均得到积极反馈,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效果。

2023年,灵川法庭统计分析了近五年受理案件的案由占比、数量变化、纠纷成因、地域分布情况及相关重点案由的审理概况,制作辖区案件受理情况剖析及建议白皮书,深挖“症结”、查找“病根”,为辖区党委政府矛盾纠纷防控化解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2024年,灵川法庭探索建立诉情简报制度,坚持每季度向辖区灵川、东海两镇发出矛盾纠纷现状类型、数量及28个村居的具体涉诉情况,从村居“小切口”入手,找准涉诉矛盾纠纷频发多发易发重点类型,以精细化服务助力精准化施策,直指“病灶”,靶向发力。“这些诉情信息为我们做好矛盾风险防范发挥了重要的指引作用,让我们在做调解工作时也更有头绪。”辖区司法所一调解员在收到最新一期诉请简报时表示。

近年来,灵川法庭通过发出司法建议、诉情简报等形式,精准服务、深度参与基层治理,法庭新收案件数量呈逐年递减趋势。2023年,灵川法庭新收案件702件,同比下降13.2%;2024年新收案件659件,同比下降6.12%。

承文脉 引风尚 展现新“枫”景

当传统文化遇上新时代审判工作,地处蔡襄文化发源地的灵川法庭正探索更多惠民利民司法答卷的新解法。“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随其贫富,未有婚姻之家不为怨怒……”早在北宋时期,蔡襄便已提倡要开明婚俗、禁止百姓索取巨额嫁妆。给付彩礼是传统民俗,但当彩礼形成攀比之风,必然使其“礼”的属性不断弱化,转化为经济负担。2024年,原告黄某与被告蔡某因婚约彩礼纠纷诉至灵川法庭。

黄某与蔡某经婚介所介绍相识,经短暂相处后举行订婚仪式,黄某按农村习俗向蔡某支付彩礼28万元。后双方因生活琐事发生矛盾,蔡某于订婚两个月后提出解除婚约并搬离黄某住所。黄某遂请求法院判决蔡某返还彩礼款项。因案件涉及农村嫁娶彩礼习俗,与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且考虑到辖区存在高价彩礼问题。灵川法庭将该案的庭审搬至蔡襄文化中心进行,并邀请镇村干部及部分群众旁听庭审。审理过程中,法官深入挖掘蔡襄历史文化底蕴,融合借鉴蔡襄关于“婚溺于财”的治理举措,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引导村民理性对待婚姻和彩礼,树立正确的婚嫁观念。

该案是灵川法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司法审判工作的一个缩影。2024年,灵川法庭通过融入传统文化等多元方式,促进辖区婚约彩礼类纠纷治理卓有成效,受理婚约彩礼案件同比下降93.33%。

下一步,灵川法庭将立足“服务乡村振兴、融入基层治理”,进一步融合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拓展法庭解纷路径,解码基层矛盾多元解纷新思路。(城厢法院)

编辑:Array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