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除夕。国家援助湖北第二支中医医疗队队长、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坐上了前往武汉的列车。千里“逆行”,17年前的一幕幕在他的脑海中不断闪现。
2003年,在广州地区最早打响抗击“非典”战役的广东省中医院,时任急诊科主任的张忠德最先进入火线。由于对“非典”认识不足,防护措施不够充分,张忠德在为重症患者气管插管时不幸感染,并很快住进了重症监护病房。“那时,每一天都觉得这也许是生命的最后一天,写好的遗书都压在枕头底下了。”
幸运的是,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张忠德的病情终于在入院的第19天发生了转机。他拿起手机,给院领导、亲朋好友发去短信,只写了四个字:活着真好!
那次命悬一线的经历,让张忠德进一步认识到了中医药在治疗危急重症方面的特殊价值,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此次“逆行”,他心中有数,淡定了许多。
“非典”经验 让我淡定许多
“宁可少带一位救治骨干,不能缺少一名防控专家。在传染性极强的新冠肺炎面前,怎样强调防护都不为过。” 作为173名医疗队员的“大家长”,确保每个人的安全是张忠德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此行援鄂,他带来了广东省中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主任,对每名医疗队员进行严格培训。“不管你来自哪家医院,哪个科室,在这里统统归零。重新培训,重新考核,所有的队员一个不落。只有考核合格,经过主任签名后,才能进入隔离病区工作。”张忠德表示,坚决做好防护、杜绝感染,是红线,也是底线。
国家第二支援助湖北中医医疗队广东省中医院团队抵达武汉
张忠德(右)悉心帮队员整理好防护服
采集临床患者资料、制定中医治疗方案、带领医疗队组建病区……在武汉的每一天,张忠德都在忙碌的工作中度过。他表示,新冠肺炎的病程和“非典”有相似之处,应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新冠肺炎早期的干预作用,避免轻症患者向重症、危重症发展;而在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方面,则打出中医“组合拳”,利用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中药注射剂,中医传统疗法、外治法等综合治疗,为患者的生命支持搭好平台。同时发挥西医在患者生命支持,控制并发症、多脏器衰竭、休克、呼吸衰竭等方面的优势,让中西医协同起效发挥1+1>2的效果。达到缩短住院天数,提高患者治愈率,减少死亡率的目标。
张忠德表示,按照中医理论,新冠肺炎疫情属于‘疫’病,患者主要表现为湿、偏寒,正气严重不足。因此,在治疗中应强调“扶正、祛邪”,“扶正”以温阳补气为主,“驱邪”以祛湿、清热、解毒为主,效果很好。“同时,按照中医肺肠同治的理论,我们非常强调保持重症、危重症患者肠道的通畅,这是决定患者能否康复的第二大关键因素。”
“‘非典’时,我能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从两片“白肺”恢复到可以正常上班,这和中医药辅助治疗是分不开的。我一直坚信并感谢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张忠德说。
中医药的疗效 患者会用脚来投票
“疫情早期,武汉中医药普及率和参与度较低,这是疫情蔓延速度快、重症转化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张忠德表示,中医药治疗对于患者剧烈咳嗽、呼吸气促、胸闷、发热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张忠德介绍,除在国家诊疗方案的基础上,因地、因时、因人辨证制定诊疗方案外,广东中医医疗队还开展了包括针灸、八段锦、太极拳、耳穴压豆、穴位按摩、刮痧等在内的一系列系统的外治法和传统疗法,有效减轻患者焦虑、失眠、恐惧、胃口不好等症状。“在一些患者身上,外治法的效果立竿见影。”
张忠德“全副武装”在床旁为患者治疗
3月5日上午,张忠德在雷神山医院查房时,一位老奶奶拉住张忠德,对他讲述了中医药在自己身上的“神奇”疗效。原来,老奶奶感染新冠肺炎后,食欲一直不好,不想吃饭。女儿劝她一定要吃饭,不吃就没有抵抗力。“可我实在是咽不下去,”老奶奶说:“每次我拿着鸡蛋往嘴里送的时候,就像董存瑞举着炸药包炸碉堡一样。”
在雷神山医院,老奶奶用上了广东省中医医疗队为她“量身定制“的扶正祛邪方,在健脾、补气、温阳的同时清热祛湿,效果很好。“吃了一天半的中药后,老奶奶的胃口就恢复了。当天晚上,她就可以吃掉四分之三份盒饭,第二天一早的早餐竟然可以全部吃完了。她高兴地打电话给女儿:‘我能吃饭了,中医药太神奇了!’”
2月18日上午,国家援助湖北第四支中医医疗队广东团队奔赴武汉雷神山医院,分管传染三科六病区
截至3月14日12时,广东省中医医疗队共负责床位118张,累计收治患者344例,其中重症、危重症患者比例超过了70%。通过中西医协同治疗,328例患者的主要症状如乏力、发烧、咳嗽、咽痛、纳差及影像学得到明显改善,目前已有251例患者符合出院标准。 “虽然目前尚没有中医药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但患者用了中医药,症状改善就摆在那里。”张忠德说:“我们常说,中医药有没有疗效,患者会用脚来投票的。有效,患者就还会来找你看病。”
坚持中医药自信,不要把它当作“老古董”
“不要一提到中医药,就把它当作‘老古董’。恰恰相反,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中医药都代表着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科学技术与文明成果。”张忠德表示,广东省“中医药强省”战略中,在对中医药事业给予高度重视的同时,也非常强调中医要“两条腿走路”。广东省中医院更制定了“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的发展模式。在广东省中医医疗队中,大部分队员都有传染病防控工作经验,医务人员能够熟练掌握紧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ECMO等西医支持治疗技术。
中医专家与钟南山院士千里连线,中西医协同为危重患者制定最佳方案
张忠德表示,目前,社会对中医的认识普遍存在误区,很多人认为中医不能使用现代医学成果。而这个误区深深地禁锢了中医的发展。“我相信,如果明朝有X光机,中医也要会用。这是学科,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张忠德表示,此次疫情彰显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中医药在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医药的作用一直被低估了,今后,中医药应在保健养生、慢病防治、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和重大疫情的防控方面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他也坦言,目前,中医药文化的传承面临脱节的现状,中医讲究因地、因时、因人辨证制定诊疗方案,但如果人们不了解阴阳五行、气学,甚至不知道二十四节气,便无法理解中医药文化的内涵。“振兴中医药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战略,我非常期待国家从文化层面,对中医药复兴进行更具体的规划,让中医药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医务人员教患者练习“八段锦”
“很多人都在学印度的瑜伽,可中国的太极拳却几乎无人问津——因为我们总觉得自己东西不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而中医药自信是文化自信的一部分。中医药的复兴,也是文化的复兴。” 张忠德认为,经过此次疫情,中医药定将得到一个很大的发展,也必须得到一个很大的发展。
我们离胜利不远了!
“太震撼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展现出我国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援能力,全国医务人员千里驰援,万众一心的背后,是制度优势。这种优势是地球村其他‘居民’们比不了的。” 谈起此次抗击疫情阻击战,张忠德无限感慨。他表示,从武汉“封城”,到“应收尽收”,再到武汉全市“拉网大排查”,党和政府为抗击疫情、控制疫情蔓延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展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使疫情在短时间内迅速得到遏制。3月4日0~24时,武汉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31例,“这在一个月前是不可想象的。”
张忠德表示,“非典”时期,广东省很早就将中医药介入到患者的治疗中,不仅有效降低了死亡率,更减少了后遗症。“从甲型H1N1流感,再到后来的登革热,近年来,广东省历次抗击重大疫情的背后,都闪动着中医药的身影。对病毒性疾病,中医自有其优势。疾病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在疫情面前,请放下门派之争。”
从除夕夜抵达武汉算起,张忠德已经在抗“疫”前线连续战斗50多天了。照片中,张忠德的脸上深深地印着口罩的勒痕,面容略显憔悴。“每天睡眠严重不足,不光我一个人这样,前方的医护人员每个人都很累、很忙。但来到这里就是为了救治患者,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才是我们的目的。看到一名又一名危重患者不断好转,最终康复出院,是一名医生最大的成就感。”
张忠德脸上布满口罩的勒痕
2月1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副局长闫树江来到国家援助湖北第二支中医医疗队看望慰问队员
近日,国家卫健委、人社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表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广东省共有5个集体、22人分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 和“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张忠德就是其中之一。“春暖花开燕归时,我们离胜利不远了!我好像已经闻到了广州银记肠粉、虾饺的味道了!”他开心地说。
2020新春伊始,COVID-19新冠病毒疫情肆虐湖北并蔓延至各地,一线医务工作者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迅速集结并奔赴各条“战线”,冲锋在最危险的抗“疫”前沿。
在这场战“疫”中,除了毅然逆行的临床医师,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必须保持冷静的头脑、清晰的思维,作出果断的决策,提出科学、高效的防疫方向和管理举措。
他们是各医院新冠肺炎防控的领导者!凝聚医护团队、救治病患是他们责无旁贷的职责所在,他们时刻走在时间前面,他们是疫情防控管理的瞭望塔!
由《医师报》主办的“最美逆行者·院长访谈”人物系列专访正式启动,该项目由罗氏制药中国支持,将邀请参加新冠肺炎防控的医院管理者们,就疫情防控中的应急方案、医院防控管理举措等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同时记录他们在抗疫前线最美的身影。
向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