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作者: 赵力超 | 美编:张洁吟 章滢滢
超哥从小长在西北,印象里大雪天能吃到的唯一果蔬就是白菜,地窖、屋顶堆满了白菜。随着食品技术的进步,现在的冬天,想吃夏季的果蔬也是很容易的事,这些果蔬被形象起了一个名字叫“反季节果蔬”。
图 地窖里的蔬菜
但这类产品在“传统养生学家”眼中违背的是“天人相应”,“顺其自然”的中医古训,与时令不合,对人体有害无益。也有一些“营养专家”认为反季蔬果应该是通过化肥、农药、激素等综合作用下才能反季节生产,不仅营养价值不行,连是否安全都很难说。
听起来是不是很有道理?听到了是不是心里都咯噔了一下?那么,反季果蔬真的不能吃吗?
反季节果蔬到底如何实现反季节生长?
反季节果蔬的实现主要是因为劳动人民掌握了果蔬的最佳生长条件,并模拟了其最佳生长条件,欺骗果蔬以为自己一直在一年中最适合生长的时候。例如,人为地利用大棚等设施,增温、增光栽培蔬菜。像茄子、辣椒等不耐寒的品种,在冬天可以通过架建温室大棚或者覆膜进行保温而保证其生长。
道理很简单,一看就懂,除了需要模拟果蔬的生长条件,其他种植方式完全不用变,看不出有什么值得担心的地方。那么,反对者究竟在反对什么呢?
反季节果蔬与时令果蔬相比,存在哪几个争议?
1、植物激素+催熟
估计一看到激素,消费者们就会沸腾。超哥一再说过,植物激素是刺激植物的,和动物没有任何关系。在适合植物生长的条件下,植物觉得很舒服,就会体内产生一些物质,告诉自己要茁壮生长啦。不管是真实的自然环境还是模拟的环境,植物产生的激素都是一样的。
有些人提到“催熟”这个词,这个词也不是反季节果蔬才有的。有些果蔬,如香蕉,必须在未成熟时采摘,便于运输保存,待出售前才会临时用乙烯催熟,这种催熟方式较为常见,并不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2、农药
“毒豇豆事件”让国内消费者一度对反季节果蔬谈反色变。因种植方法简单,豆角(豇豆)是海南热带果蔬广泛种植的首选,也是供应内地众多反季节蔬菜的主要品种之一。结果10年时被发现16种剧高毒禁用农药之一水胺硫磷残留被检超标。
实际上,这个案例是非常典型的农药滥用事件,和反季节果蔬没有任何关系,只不过刚好被查出的主角——豇豆是反季节蔬菜的主要品种。病虫害在蔬菜生长期间都可能遇到,一旦遇到病虫害,蔬菜都要施药,与正季还是反季无关。在用药量上,两种蔬菜也不存在正季蔬菜用得少,反季蔬菜用得多的问题。有时候,因为当季的虫子繁殖的也比较旺盛,正季蔬菜的农药用量还要超过反季蔬菜。
而且,海南的豆角算什么反季节蔬菜啊?本来海南就四季温暖,海南的豆角对于北方人才能算是“反季节”的。这种反季节果蔬严格意义上并没有反季节,生产者甚至都不用模拟果蔬的生产条件,和传统方式没有任何区别。类似的还有从云南、海南出产的,被运至北国的的辣椒、番茄,以及从冷库里搬出来的应急储备,比如出镜频率极高的蒜薹。
因此,只要种植者按国家有关规定施用农药,不管正季蔬菜还是反季蔬菜都是安全的,目前市场上,90%以上的蔬菜农药残留都比较低。而在农药残留超标的那部分蔬菜中,90%的不合格菜,恰恰不是反季菜或大棚菜,而是本地散户自留地里种的应季蔬菜。
3、口感+营养
最后一个点不是安全问题,但也应该说说,那就是反季节蔬菜的口感和营养到底好不好。
这点超哥确实承认,大棚的果蔬口感和营养可能和正季果蔬有差异。道理也很简单,虽然我们可以模拟果蔬的生长条件,但是毕竟无法做到完美模拟。例如,就算大棚里装了很多灯,解决光照问题,但毕竟无法和阳光相比。正季露天果蔬,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其各种营养物质含量很丰富,而大棚蔬菜由于受自然日照的时间和强度不足,糖分和一些微量元素合成减少,由此造成了口感都不及正季果蔬。想当年在新疆吃的哈密瓜那叫一个甜。
不过,就算反季节果蔬口感、营养相对差一点,大冬天的,能吃到夏季的果蔬难道不应该有点幸福感吗?而且,北方人在冬天吃的果蔬相对是少的,从膳食营养角度来看,吃些反季节果蔬有益于营养的全面摄入。当然,多吃点果蔬总是好的,不吃反季节果蔬,多吃点当季蔬菜就是了。
所以,完全不用担心反季节蔬菜的安全问题,营养和口感的一点点差别那就见仁见智了。但需要注意的是,大棚果蔬≠反季节蔬菜,因为现在的农业生产与以往不同,有许多时令菜也要在大棚里生长,比如夏天多雨和干燥,不助于种子出苗,有了具备避雨和遮阳的大棚设施后,蔬菜不仅可以提高产量,而且长势也好。冬天也有青菜种在大棚里的,这是分担天气变化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害的应对措施。科学在进步,消费者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