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领一族加班时间越来越长,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受到胃病的折磨。为什么白领更容易得胃病呢?该如何预防胃病呢?本期《鹅滴医生》邀请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病区主任、主任医师田艳涛,为大家剖析胃癌和精神压力的关系。
大咖说:
1超过70%的胃癌新发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约50%的病例发生在亚洲东部,主要集中在中国。
2研究指出,精神心理因素是重要的胃癌危险因子之一,其中提到焦虑与抑郁是与胃癌相关的。
3有文献提出A型性格也是患胃癌的危险因素。
4长期的精神压力不会直接导致胃癌的发生。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综合的结果,并且与生活习惯相关。
健康鹅:目前中国的胃癌患者有何趋势?
田艳涛:胃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预后相对较差,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统计数据,2012年全球胃癌新发病例、死亡病例分别位于恶性肿瘤发病率第5位、死亡率第3位。 超过70%的胃癌新发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约50%的病例发生在亚洲东部,主要集中在中国。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的报告指出,相较于其他恶性肿瘤,中国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列前三,但近些年来防治效果明显,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健康鹅:胃癌是怎么发生的呢?
田艳涛: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正如我们日常所了解的与遗传、饮食、作息、心理因素等因素相关。除基因遗传因素外,我们说胃癌的发生与生活关系密切,当我们追溯胃癌患者的病史时发现,每个胃癌患者的情况各有不同。
健康鹅:胃病跟长期精神压力紧张有必然的联系吗?
田艳涛:近来有白领朋友们抱怨工作、生活压力太大,非常烦躁,以至于胃口不好,出现胃部不适的症状。那么,胃病甚至胃癌到底和压力有关系吗?
一项纳入1024例患者的临床研究指出精神心理因素是重要的胃癌危险因子之一,其中提到焦虑与抑郁是与胃癌相关的。焦虑患者患胃癌的风险是无焦虑患者的2.88倍。另一项纳入346对胃癌患者的研究也指出精神压抑是胃癌的危险因素。长期精神压力紧张与胃癌的发生是有关系的,但不是必然联系。
健康鹅:那么为什么焦虑会跟胃癌有关系呢?
田艳涛:焦虑是巨大精神压力下的一种表现,而且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下,几乎所有人都会有焦虑的情况。但是如果长期处于巨大精神压力下的焦虑状态,可抑制副交感神经和乙酰胆碱的释放,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同时激活交感神经和增加肾上腺髓质激素的释放,减少T、B细胞,免疫力下降,最终促进癌症的发生。
有文献提出A型性格也是患胃癌的危险因素。什么是A型性格?A型性格或称A型行为模式的提出是心理学对于身心疾病提出的概念,是指易患心脏病的人有一种共同的行为模式,称为A型行为模式。其行为特点是常处于中度的焦虑状态,运动、走路和吃饭的节奏很快,对很多事情的进展速度感到不耐烦,无法处理休闲时光等等。这些都导致了人们免疫力的下降,心脏病和患癌的风险增加。
当然长期的精神压力不会直接导致胃癌的发生。
健康鹅:应该如何防治胃癌呢?
田艳涛:正如本文开篇所说,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综合的结果,并且与生活习惯相关。既然与生活习惯息息相关,那么我们就有了干预胃癌发生的手段。俗话说,病从口入,胃癌也是一样。注意改善饮食习惯非常重要。首先避免吃过期食物、吃饭过快、吃饭饮水过热,其次是戒烟戒酒、正常作息,同时辅以适量的锻炼等。在再如果有腹部不适、腹痛、腹胀、泛酸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做一个体检。如果说推荐的体检项目,对于胃癌来说,胃镜是首选。有的人惧怕说胃镜很可怕,实际上自从有了无痛胃镜,胃镜检查已经变得很轻松。不仅睡一觉检查就完成了,而且几乎不会有不舒服的感觉。那么也会有人问,多久做一次胃镜呢?指南推荐45岁及以上年龄的患者每年体检胃镜一次,其他人如果有症状才建议行胃镜检查。
中国的胃癌情况以进展期为主,很多患者失去了手术的机会。就是因为胃癌早期的症状不明显,患者以为胃炎等小问题忽视了,等到再发现之时都发展中晚期。那么就要求老百姓自己有自查的意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效果会好很多。
【快问快答】
1、 您认为外界对医生最大的误解是什么?
答:医患本不是一对矛盾,医患是一体,矛盾的另一边是疾病本身。医患共同聚焦疾病本身,攻艰克难,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您为什么选择现在这个专业方向?
答:胰腺癌是癌中之王,手术复杂,极富挑战性。胃癌腹腔镜手术操作复杂,有待推广普及。这个专业是最具有挑战性的专业了,也正迎合了自己的性格特点。
3、 作为一名医生,哪个时刻让您觉得很开心/有成就感?
答:完成一台貌似无法完成却又经历千辛万苦顺利完成的高难度外科手术,病人又恢复康复。
4、 在过去的行医过程中,你遇到过哪些囧事/奇葩的事?
答:有些朋友,家里人确诊癌症,不是积极面对接受治疗,而是首先想到尽快带着患者外出旅游。
5、 您有哪些兴趣爱好?工作之余,您喜欢通过什么方式调整状态?
答:与好朋友聚会,度假,给家人用心做一餐饭都会让我放松心情,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