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国上市了18个癌症新药,其中绝大多数属于靶向药和免疫药。值得庆贺的是, 上市药物中有4个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安罗替尼、吡咯替尼、呋喹替尼和特瑞普利单抗。
这18个新药的适应证涵盖了10多种肿瘤,我们为您盘点如下,并邀请权威专家为您解读这些新药的价值和适用范围。
这些新药好在哪?
淋巴瘤/白血病
林桐榆教授 解读淋巴瘤2018年新药
对于潜在可治愈的患者,治疗目的是尽可能争取治愈;而对于已经没有治愈希望的淋巴瘤,治疗目的是尽可能控制疾病,延长无进展生存时间。
我国2018年上市的伊布替尼,可使近70%的复发套细胞淋巴瘤患者获得缓解;对于复发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细胞淋巴瘤患者,缓解率可达89%。而另一个上市的新药信迪利单抗(PD-1单抗),则可使近80%的复发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获得缓解。
——林桐榆教授
多发性骨髓瘤
李剑教授解读 多发性骨髓瘤2018年新药
多发性骨髓瘤可以分为无症状(冒烟型)和有症状(活动型),前者不需要治疗,定期复查即可。后者则需要规范治疗,其中年轻患者(≤65岁)首选化疗后序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年老患者则不适合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只能选择化疗作为初始治疗。
我国2018年上市的美法仑是一种注射药物,主要用于移植前的预处理。它能提高疾病缓解率,使超过90%的患者缓解。
无论是否移植,绝大部分患者在初始治疗后会复发。伊沙佐米就主要用于这类患者。
——李剑教授
宫颈癌
吴小华教授、吴令英教授 解读宫颈癌2018年新药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一个可预防的癌症,因为它发生的根本原因是高危型HPV(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通过注射HPV疫苗能预防感染,减少宫颈癌的发生。
我国新上市的是针对9种高危HPV的疫苗(“九价”),在研究中,这种疫苗能预防90%致癌HPV感染。但九价疫苗目前在国内的接种面极小,单靠它难以达到全民预防的效果。因此,建议接种二价、四价或九价HPV疫苗中的一种即可。
另外,接种疫苗不能代替筛查,接种了疫苗的女性,仍需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
——吴小华教授
肺癌
王洁教授解读 肺癌2018年新药
此次上市的新药都属于靶向或免疫药物,它们已经成为肺癌治疗不可或缺的方法。
以阿来替尼为例,对于ALK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它使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到34.8个月,并降低脑转移风险84%。疗效显著优于既往所有治疗。
对于没有驱动基因的患者,无论鳞癌还是腺癌,初始治疗使用免疫治疗联合化疗都取得不错的疗效,优于之前的其它方案。
除了初始治疗,免疫药物作为维持治疗,也延长了患者的疾病控制时间和生存时间。
——王洁教授
乳腺癌
江泽飞教授解读 乳腺癌2018年新药
在乳腺癌患者中,有 20%~30%属于HER-2阳性。这种类型的乳腺癌恶性程度高、疾病进展快、易复发转移,且预后不佳。
曲妥珠单抗(赫赛汀)是第一个可以抑制HER-2突变的靶向药,2018年我国上市的帕妥珠单抗和吡咯替尼都是HER-2靶向药,在研究中有效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
2018年上市的另一个药哌柏西利适用于HER-2阴性、激素受体阳性的绝经后患者,它能将患者的疾病控制时间延长一年左右。
——江泽飞教授
黑色素瘤
郭军教授解读 黑色素瘤2018年新药
我国2018年上市的2个黑色素瘤新药——帕博利珠单抗和特瑞普利单抗,适用于初始治疗失败后的晚期患者,在研究中,它们使17%~25%的患者病情得到了缓解,安全性也得到了证实。
这两个药都属于PD-1单抗,大家知道,2018年的诺贝尔医学奖颁给了两位发现PD-1和PD-L1(PD-1的配体)的科学家,PD-1单抗能够激活自身免疫系统杀伤肿瘤,已成为‘广谱’抗癌药,美国FDA已批准PD-1/ PD-L1单抗用于治疗12个肿瘤的30多个适应证,在黑色素瘤中疗效不错。
——郭军教授
卵巢癌
吴令英教授、吴小华教授 解读卵巢癌2018年新药
卵巢癌不容易在早期发现,而且超过80%会复发,患者死亡率很高。但医生发现了能有效阻止复发的方法——在初始治疗获得缓解后,进行维持治疗。
对于有BRCA突变的患者,2018年我国上市的奥拉帕利能将复发推迟36.7个月。
——吴令英教授
前列腺癌
何志嵩教授解读 前列腺癌2018年新药
约90%的前列腺癌发病与雄激素刺激有关,因此多数中晚期患者要接受雄激素阻断疗法,包括服药抑制雄激素(睾酮)产生、或切除睾丸。
2018年在我国上市的地加瑞克能够直接拮抗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作用,降低体内雄激素水平,延缓癌症进展。
——何志嵩教授
肝癌
秦叔逵教授解读 肝癌2018年新药
晚期肝癌患者主要采用靶向药物索拉非尼作为初始治疗。十多年来没有新药出现。
我国2018年上市的仑伐替尼打破僵局。在研究中,它使晚期肝癌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达到7.3个月,超过索拉非尼2倍还多;整体缓解率(ORR)达41%,也优于索拉非尼的12%。而且对亚洲、中国和HBV相关肝癌患者,仑伐替尼的获益更为明显。
——秦叔逵教授
结直肠癌
张苏展教授解读 结直肠癌2018年新药
大约25% 的结直肠癌患者在诊断初期已经有转移,另外 50% 的患者随着疾病进展出现转移。这些患者通常先采用联合化疗。如果初始化疗后复发,医生常更换药物种类,再次化疗。但有一部分患者在二次化疗后仍会复发,他们一直没有可用的国产药。
2018年上市的呋喹替尼填补了这一空白。
——张苏展教授
这些新药
人人都可以用吗?
上述新药不少都是靶向药,临床上有句话叫做“靶向治疗,检测先行”或者“先检测后治疗”,指的就是首先要进行基因检测。这是因为靶向药通常只对具有特定基因突变的患者有效。例如,塞瑞替尼针对肺癌的ALK突变,而帕妥珠单抗针对乳腺癌中常见的HER-2突变。但也有一些靶向药“不挑患者”,如安罗替尼,这与药物作用机制相关。因此,作为患者,在使用上述靶向药前需要咨询医生,进行相关检测后再考虑用药。
免疫治疗是近年来炙手可热的“新星”,2018年上市的新药中也不乏它的身影。如果不经筛选,免疫治疗在总人群中的有效率为20%~30%,目前主要通过检测PD-L1表达来筛选患者。
这些新药安全吗?
这些新药绝大部分是靶向药和免疫药。这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通常没有化疗那么严重。
传统化疗大多通过静脉给药,作用于全身,它就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选择性比较差,在杀灭肿瘤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组织和细胞造成伤害。
靶向治疗是针对特定致癌基因突变的治疗,它就像“激光制导炮弹”,命中率高,威力强,打击目标外的损伤非常小。而上述的免疫药都属于PD-1/PD-L1抑制剂,它本身并不攻击肿瘤,而是通过恢复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反应来发挥作用。因此,这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免疫介导的器官损伤。
作为患者,一方面,不要因为药物不良反应轻就不予重视,在服药期间一旦出现不适,要积极和医生沟通;另一方面,也不要畏惧不良反应,而应该积极预防治疗。要想了解一个药物是否适合自己、以及是否安全,单靠网上检索学习可不够,应该咨询有相关经验的专科医生。
这些新药
进医保了吗?
虽然新药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疗效也很有优势,但目前为止都没有被纳入医保范围。因此,这些药的治疗费用都较高。
专家呼吁企业出台良好的赠药政策,也希望药物能够尽早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当然,新药也要合理应用,作为患者没必要盲目追捧,好药用在“刀刃”上,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如果的确适合使用新药,也可以通过参与临床试验来获得治疗。
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2018年上市新药的信息,欢迎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腾讯医典肿瘤篇”。
*本文版权均属腾讯医典所有,如需转载请在至公众号后台留言,经允许后方可转载,并在文首注明来源、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