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健康 > 正文

较真 | 取消门诊输液,禁止纯中医诊所输液,限输液是咋回事?

\

较真要点(赶时间?看要点就够了):

1、限输液是指“限制或取消医院门诊输液”,既不是国家层面的政策,也没有全国一刀切的执行计划。当然,“限输液”的确有个间接的大背景——国家在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管理和使用。

2、“限输液”措施,没有从高级别医院到低级别医院的实施路线图;儿科不能像门诊那样,搞全病种的取消输液;限输液限制的是输液场景,与药物种类没有关系,与药物剂型也没有关系。

3、“我国每年输液104亿瓶,人均8瓶”的数据早在2010年就见诸媒体了,虽然从药品产量来反推人均输液用量不够准确,但到目前为止,国人每年的输液量和人均量还没有权威数据统计。

查证者:马频、颜丹萍 | 湖北省丹江口市第一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

近日,自媒体文章《孩子输液一次,大脑停止发育七天!》在网络上广泛流传。这篇文章七拼八凑,把“限输液”与解决“抗生素滥用”以及“输液的危害”等问题混为一谈,还夹杂了不少错误认识,很具有误导性。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辨析一下。

\

一、“限输液”不是国家层面的政策,也没有全国一刀切的执行计划

其实限输液是指“限制或取消医院门诊输液”。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有安徽、广东、浙江、江西、广西等十几个地方的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出台了明确的“限输液”措施。 [1~5]

需要注意的是,“限输液”不是国家层面的政策,所以某些自媒体文章声称的“国务院叫停门诊输液”或者“国务院新规”是不对的;“限输液”没有全国一刀切的执行计划,自媒体所谓的“2019年1月起实施”,也是不对的。

当然,“限输液”的确有个间接的大背景——国家在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管理和使用。[6、7]

二、自媒体言论七拼八凑,真真假假,多有失实,需要区别对待

1、“限输液”措施没有从高级别医院到低级别医院的实施路线图

\

(自媒体文章截图)

说“限输液从二甲医院延伸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不准确的。因为限输液并不是遵循从三级医院到二级医院,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路线图来执行的。比如,广东省是从2016年开始“限输液”的,是从二级以上医院开始的[8];但甘肃省则是从2012年就开始了,而且是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先开始的[9]。此外,还有些地方是医院在自发地停止门诊输液,且为时不短,比如北京的某些大三甲医院。[10]

2、儿科不能像门诊那样,搞全病种的取消输液

\

(自媒体文章截图)

“从限制门诊输液扩大到限制儿科输液”不是事实。各地出台的“限输液”措施中,都是将“门诊儿科”和“儿童医院”除外[11]。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直接将儿科输液纳入“限输液”行列的医院。虽然安徽在2014年[1],广东在2017年[4]有对4个儿科病种的静脉输液展开限制,但这依然是在保留儿科输液的前提之下。

这样做的原因是考虑到患儿的特殊性,儿童体质及免疫力不如成人,病情发展迅速,且服药依从性较差。也就是说,儿科不能像成人门诊那样,搞全病种的取消输液。

3、限制输液和药物剂型没有关系

\

(自媒体文章截图)

“限制输液从剂型上限制”这句话很莫名其妙。输液所用的药物制剂只有液体和粉针两种剂型,具体使用哪种剂型是药物生产本身决定的,不可能在作为下游的诊疗环节里决定。“修订说明书”是确有其事。仅2018年,就有40种注射剂被国家药品监督局要求修订药品说明书。 [12]至于“能口服不输液”,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这是医学界的广泛共识,是写进医学教科书里的“金科玉律”[13]。也是2013年当时的国家卫生部提出的“合理用药十大原则”之一[14]。

自媒体把这三件事组合在一起,简直不知所云。

4、通过线上平台对医院的静脉输液工作进行监控,已开始试点

\

(自媒体文章截图)

2017年2月,湖南省湘雅医院开始试点“静脉输液监控预警”的工作,这是一个线上的监管平台。[15]所以,对输液进行“线上线下双监管”是确有其事,只不过尚处于试点阶段。

5、限输液限制的是输液场景,与药物种类没有关系

\

(自媒体文章截图)

第一,限制门诊输液限制的是输液场景,指非急救或住院情况下的限制或取消输液。限制门诊输液与药物种类无关,是否选择输液只与疾病治疗有关。比如,2017年7月广东省卫计委曾下发通知,要求门急诊对53个病种原则上不输液[5],这是根据疾病种类而来的,与药物种类无关。

第二,中药注射剂是历史问题,的确是需要限制,但这种限制主要是通过修订说明书、规范临床指南等上游措施来实现的。据不完全统计,自2015 年1月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至少要求生产厂家修订了40多个中药注射剂的说明书。[12]但在终端的限制门诊输液的场景中,中药注射剂与抗菌药物并无区分度。

限制门诊输液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终端对中药注射剂的使用,但很难对上游厂家修订药品说明书产生影响,反倒是通过急诊或住院病房输液,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并及时上报,才能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决策提供依据。

6、纯中医诊所禁止输液,中西医结合的诊所可以提供有限的输液服务

\

(自媒体文章截图)

依据2017年12月实施的《中医诊所基本标准和中医(综合)诊所基本标准》[16],中医诊所是不能提供输液的,因为中医诊所是不允许提供西医西药服务的,同时中药注射剂、穴位注射、中医微创等属于“存在不可控的医疗安全隐患和风险”的技术,皆不可开展;中医(综合)诊所,中医药治疗率不低于85%即可,所以中医(综合)诊所在规定范围内是可以进行输液的,但是要使用抗菌药物输注的话,诊所必须在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进行过备案登记。

一般大家认为的中医诊所都是纯中医诊所,大家不要去这类诊所输液。

三、“我国每年输液104亿瓶,人均8瓶”,早在2010年就见诸媒体了,但从药品产量反推人均用量不够准确

1、“95%以上的国人对输液的危害一无所知”,是信口开河

\

(自媒体文章截图)

这个数据倒确有资料提及,分别是《浅谈输液对人体的危害》[17]和《输液对人体的危害》[18],皆发表于《中国保健营养》期刊。虽然这两篇文章的作者不同,但内容高度相似,且未对“95%以上”进行任何说明,也没有参考文献。此外,没有任何正规学术研究或官方调查能证实此数据。

所以,说“95%以上的国人对输液的危害一无所知”,这纯属信口开河。

2、浙江和江苏的这两件事是真的

\

(自媒体文章截图)

确有此事,不多说了。 [19][20]

3、限输液的定量与定性结论都还没有

\

(自媒体文章截图)

限制门诊输液确实是好事,非常有助于解决“吊瓶森林”的问题。但这21000家,不知自媒体是从何而来的数据。国家有关部门从未通报过全国层面的限输液统计数据,也未对是否解决过度输液现象做定性结论。

4、“百亿瓶”是输液制剂的生产量,不能等同于实际输液量

\

(自媒体文章截图)

这个数据早在2010年就见诸媒体了。2013年,时任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副司长的邓海华,曾明确回应过,“百亿瓶”是我国每年输液制剂的生产量,不能等同于实际输液量。因为这些输液制剂,一部分用于出口,一部分用于动物使用,还有一部分在流通环节流转;而且输液制剂到了医院以后,还会用于手术冲洗、创口换药、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方面,这方面用量还很大,不光用于输液,另外医院还有库存[22]

的确,从药品产量来反推人均输液用量不够准确。但到目前为止,国人每年的输液量和人均量也没有权威数据统计。

接下来,自媒体文章还列举了一系列要让孩子少输液的原因,我们将在下一篇文章中,继续讨论。

(想查阅本文的参考文献,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全民较真”,在今天推送的文章中获取)

本文编辑:zolazhang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