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真要点(赶时间?看要点就够了):
1、中美癌谱差异明显,前列腺癌和乳腺癌分别是美国男女性第一大癌,肺癌和乳腺癌则分别是中国男女性第一大癌。
2、美国控烟政策有效,大幅降低了国民的肺癌死亡率;中国政府应加强控烟执行力度,个人应拒绝在公共场所吸烟,无论主动被动。
3、癌症治疗水平的提高对于美国癌症死亡率的下降功不可没,尤其是靶向药物的使用。中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上鼓励药企研发外,还应加强进口抗癌药的引进和优惠政策的落实。
4、无论中美,数据都显示癌症有穷富之分,所以消除贫富差距应是中国癌症防控的重要策略之一。另外,即便是发达国家,疾病预防知识和体检仍需要普及和提高,对于我国那就更需要了。
查证者:陈万青 | 国家癌症中心癌症早诊早治办公室主任
1月8日,全球著名顶级期刊 《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在线发布了美国2019年最新的肿瘤数据预测报告[1]。该报告从发病率、死亡率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美国当前的癌症负担及下降的原因。综合历年美国癌症数据,可以发现从1991年到2016年,美国癌症的死亡率已经连续25年下降,累计下降幅度达27%。这其中对于我国的癌症防控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呢?
(1930-2016年间美国所有癌症分性别死亡率)
一、前列腺癌和乳腺癌分别是美国男女性第一大癌,肺癌和乳腺癌则分别是中国男女性第一大癌
报告显示,2019年美国预计新发癌症1762450例,死亡606880例。男性中仍以前列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最为常见,这三类癌症占男性总体新发病例的42%,其中前列腺癌占比20%。乳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则是女性中最主要的恶性肿瘤,其中乳腺癌独占30%。男女发病情况不同除与性别本身的差异有关之外,基因、营养等因素也与之有关。与美国略有不同,我国男性女性最常见的癌症分别为肺癌和乳腺癌[2]。
(2019年美国主要癌症的新发与死亡病例)
二、美国控烟政策有效,大幅降低了肺癌死亡率;中国政府应加强控烟执行力度,个人也应拒绝在公共场所吸烟,无论主动被动
美国1991年后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持续下降主要归因于肺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等癌种的有效防控。
以全球范围内致死率最高的肺癌为例。烟草使用是肺癌发生的最主要病因之一。美国通过严格执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公共场合全面禁烟、提高烟草税收等措施,有效地降低了美国的吸烟人数[3]。从1990年到2016年,美国男性肺癌死亡率下降了48%。2002年至2016年间,女性肺癌死亡率下降了23%。
(1930-2016年间美国分性别分癌种死亡率)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的显示,中国到目前为止仍是不折不扣的“烟草大国”。至2015年,中国至少有3.15 亿烟民。15岁及以上人群中28%为吸烟者。烟草消耗量居全球首位[4]。而且我国从个人到机构的烟草防护意识都比较差。比如,最近在北京市王府井商业街出现的大型公共场所露天吸烟区,占地面积超过78平方米,极大地增加了周围人群二手烟的暴露水平,严重违反了《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5]。
美国控烟获得的收益已经给予我们非常明确的警示,政府方面必须加快落实控烟行动,加强执行力度。同时个人也需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拒绝在公共场所吸烟,无论主动被动;积极倡导无烟环境,降低烟草危害。
三、癌症治疗水平的提高对于美国癌症死亡率的下降功不可没,中国在该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美国所有癌症的5年相对生存率自20世纪60年代明显增加。这主要是因为癌症的早期诊断、治疗以及医疗质量的改善。
从整体上看,前列腺癌、黑色素皮肤瘤、女性乳腺癌的相对生存率最高,而胰腺癌、肝癌、食管癌、肺癌的相对生存率最低。相对生存率变化较为明显的有白血病和淋巴癌。对比1970s中期和2008~2014年期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5年相对生存率从22%增加至69%[6]。而且患者通过服用针对性的靶向药物(酪氨酸酶抑制剂)可以有效改善生活质量,其期望寿命可以与常人无异。
(1975-2014年间美国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5年相对生存率变化趋势)
近年来,以靶向药物为代表的药物治疗,极大地改善了癌症的治疗水平。中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与美国还有较大差距。至2015年,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靶向抗癌药物仅有6个,但绝大多数中国靶向抗癌药物市场已被跨国药企所占据。国家药监局为改善此局面,已决定实施药品专利链接和专利期限补偿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创新者具有合理的预期获益,以促进我国靶向药物和创新药物的研发。相信在此政策的引导下,我国的药企格局会有较大改观。
此外,由于药物研发周期漫长难以满足广大群众迫切的用药需求,我国从去年起加速了抗癌药物的上市审批,降低了进口抗癌药的税率,并且还增加了纳入医保目录的抗癌药范围。接下来,我们还可以期待有关部门在引进抗癌药方面和落实优惠政策上,有更多作为。
四、无论中美,数据都显示癌症有穷富之分,所以消除贫富差距应是中国癌症防控的重要策略之一
肿瘤发生率因贫富差距而有所不同,研究表明,在美国25~74岁的病人中,如果消除贫富差距,则34%的死亡病例是完全可以避免的[7]。贫富差距在较可能预防的癌种中更为明显。比如,贫困地区女性宫颈癌死亡率是富裕地区的2倍,男性肺癌和肝癌死亡率超过40%以上。变化令人惊讶的是结直肠癌,1970年早期,最贫穷地区的男性结直肠癌的死亡率比富裕地区低20%,但是现在却高了35%[1]。这不仅反映出结直肠癌相关危险因素的变化,如贫困地区居民的吸烟率和肥胖率是富裕地区的2倍,同样也体现了贫困地区基本医疗设施的缺乏、筛查率低,居民防癌、控癌的意识还有待加强。
我国癌种分布呈现城乡差异,农村地区胃癌、食管癌、肝癌等上消化道癌发病率较城市地区高,而结直肠癌发病率显著低于城市[8]。原因上首先,农村地区对癌症认知水平较低,缺乏防护观念[9],因此胃癌、肝癌等癌种素有“穷癌”之称;其次,农村地区的筛查手段较差,医疗技术落后和医疗设备不完善,导致农村筛查率低,早诊率低;再者,即使经过筛查发现病变,昂贵的医疗费用也迫使很多人不能去治疗。所以,未来癌症防控政策的制定应着眼于城乡癌种的差异,优化资源配置,缩小贫富差距,才有望降低我国农村的癌症负担。
五、即便是发达国家,疾病预防知识和体检仍需要普及和提高,我国就更需要了
肝癌是美国男女性发病率增加速度最快的恶性肿瘤,男性大于女性。但通过降低肝癌危险因素(肥胖、酗酒、吸烟和乙/丙肝病毒感染)的暴露水平,71%的新发病例是可以提前预防的。此外,大约24%肝癌病例是由慢性丙肝病毒(HCV)感染引起,而新型抗病毒疗法对丙肝的治愈率能够达到90%以上。但根据2015年HCV检测报告,在婴儿潮的7600多万人群中,只有14%进行过HCV病毒检测,这说明即便是发达国家,疾病预防知识和体检仍需要普及和提高。对于我国,那就更需要了。
总之,美国自1971年通过“国家癌症行动计划”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癌症发病率、死亡率自上世纪开始下降,生存率也得到明显改善,这得力于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的开展和在基础、临床研究上的投入。信息监测、危险因素干预、癌症早期筛查、循证医学指导下的优化诊疗在降低癌症危害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率的提高,癌症发病率很可能会进一步提升。癌症防控任重道远。政府方面,应逐步推进农村癌症防控网络建设,提高贫困地区医疗质量和卫生资源的投入,加强控烟工作和疫苗普及,鼓励社会积极研发新型抗病毒、抗癌药物,以及加大在相关科研领域的投入等等。个人层面,要增加对癌症的认识水平,减轻恐惧心理;加强个人防护,减少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定期参加防癌体检,尽量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本文编辑:zolazhang
骨头汤到底补不补钙?欢迎搜索并关注微信号“全民较真”,点击底部菜单栏“查真假”,搜索关键词,一秒知答案~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较真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