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健康 > 正文

较真 | 拿什么拯救全球11亿快听不见的年轻人?收下这份指南

\

较真要点(赶时间?只看要点就够了!)

1、个人音频设备音量过大(例如用手机听音乐)是造成年轻人听力损失的主要原因。噪音会对内耳毛细胞造成损伤,干扰内耳微环境(包括供血和代谢)。超过85dB(大致相当于汽车在交通繁忙马路上穿梭的声音)的噪声都可能给内耳带来损害。

2、按照目前的医学发展水平,听神经功能的损害是不可逆的,一旦发生,其治疗效果不佳,所以早期预防意义重大。

3、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尽量远离噪音源头,调小耳机音量;尽量用头戴式耳机代替耳塞式耳机;不要在嘈杂的环境中戴耳机听音乐;双耳轮替接听电话;长期在嘈杂环境中工作的人应该佩戴听力防护用品;坐飞机时可以咀嚼东西(如口香糖),缓解中耳压力。

4、如果出现在嘈杂环境中面对面交谈时无法听清对方的话;自己感觉正常的音量,别人觉得太响;不自觉地提高嗓门,或者被别人说嗓门大等情况时,说明你的听力可能已经下降,建议尽早至耳鼻喉科医生处就诊。

查证者:孙雅静 | 耳鼻咽喉科博士

年轻人为什么听不清了?

\

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 WHO ) 12日发布的数据,目前全球有约11亿年轻人 ( 12-35 岁之间 ) 正面临无法逆转的听力损失风险。个人音频设备音量过大(例如用手机听音乐)是造成风险的主要原因。

在临床工作中,很多医生也都发现听力下降正出现低龄化的趋势,但是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这个数据仍然让人震惊。

很多人觉得,听力下降是老年人的问题,其实噪音也是引起听力下降的主要原因。虽然噪音对于听力损害的具体机制仍在进一步研究中,但是,噪音对于内耳毛细胞的损伤,以及对于内耳微环境(包括供血和代谢)所造成的干扰都被证实了。

尽管个体之间对噪声性聋的敏感性有极大差异,但如果长时间内接触足够强度的噪声,几乎每个人的听力都将受损。任何超过85dB(大致相当于汽车在交通繁忙马路上穿梭的声音)的噪声都可能给内耳带来损害。

使用电子设备听音乐、看剧集,长时间的手机通话,摇滚音乐会、足球篮球等体育赛事现场,都是噪音产生的源头。

\

噪声性听力损伤往往缓慢发展,按照目前的医学发展水平,听神经功能的损害是不可逆的,一旦发生,其治疗效果不佳,所以早期预防意义重大。良好的聆听习惯,可以预防听力损害,也可以阻止或者延缓听力恶化的进程。

如何保护听力?

针对这样的现状,世卫组织同国际电信联盟 ( ITU )共同发布了个人音频设备使用建议准则 ( 简称 WHO-ITU 准则 ) ,建议个人音频设备应包含以下功能:

1、“声音配给”功能:软件通过跟踪用户使用音频设备的音量水平和持续时间,计算相对暴露百分比。

2、个性化配置文件:基于用户聆听习惯的个性化听力配置文件,告知用户他或她的听力有多安全(或有多不安全),并根据这些信息给出行动提示。

3、音量限制选项:限制音量的选项,包括自动音量减少和家长音量控制。

4、常规健康教育:透过个人音响设备及其他娱乐活动,向使用者提供有关安全聆听的资料及指引。

除了倡议里提到的利用技术手段来干预噪音接触外,根据临床经验以及接触患者的情况,我们也总结出以下方法来保护我们的听力:

1、尽量远离噪音源头,如燃放鞭炮、机场、爆破现场等。

2、调小耳机的音量,限制佩戴时间,每次配戴不宜超过半个小时。

3、最好选头戴式耳机,头戴式的耳机对听力的损伤比耳塞式要小。耳塞式耳机直接塞在外耳道中,声波对于鼓膜、听骨链、听神经的刺激更大。

4、长期在嘈杂环境中戴耳机听音乐会导致听力下降,所以尽量不要在嘈杂的环境中戴耳机听音乐,避免高音量对耳朵的伤害。

5、建议双耳轮替接听电话,长时期使用固定侧的耳朵接听电话,也会提高这侧耳听力下降的发生率。

6、需要长期在嘈杂环境中工作的人士,建议佩戴听力防护用品,如配戴防护耳塞和头盔,或缩短暴露噪音时间等。一般防护耳塞应能降低噪音40dB以上。

7、飞机上升或者下降过程中,会有气压的剧烈变化,压力会干扰中耳的功能,此外,机舱内的持续噪音,也会对听力造成一定损害。建议飞行时,咀嚼点东西,如口香糖等,可以缓解中耳的压力,保护中耳结构,也能有效减轻噪音对耳朵造成的伤害。

8、早期发现听力损失。噪音性听力下降的早期表现,往往不是“听不到”而是“高音调“的耳鸣,在安静的环境下会特别明显。有时,疲劳、压力过大、睡眠不足也会有耳鸣的情况,但是如果耳鸣持续存在,则一定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

头戴式耳机代替入耳式耳机

最后,如果出现以下情况,说明你的听力可能已经下降,建议尽早至耳鼻喉科医生处就诊。

1、在嘈杂环境中面对面交谈时无法听清对方的话。

2、自己感觉正常的音量,别人觉得太响。

3、不自觉地提高嗓门,或者被别人说嗓门大。

避免噪音接触,良好的用耳习惯,完善的噪音监测和提醒系统,是防治噪音性耳聋的关键。

本文编辑:yhxi

(还有更多问题求真假?关注微信公众号“全民较真”,点击底部菜单栏“查真假”,输入关键词,一秒知答案)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较真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