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千亿“软性毒品”槟榔,和正在上瘾的6000万中国人》在网络上热传。槟榔到底是不是致癌物,会不会引起口腔癌,引起网友高度关注。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
较真要点(赶时间?看要点就够了):
1、 槟榔是中国古代一些地区的传统食品,中医更是把它入药。
2、 槟榔是1类致癌物,会诱发口腔癌、食管癌、咽喉癌,最好还是别吃了。
查证者:希波克拉底门徒(肿瘤科医生)
槟榔是种食物
槟榔,又称为“宾门”“仁频”“仁榔”“洗瘴丹”“螺果”,与椰树同属于棕榈科的常绿乔木。槟榔之名,来自于马来语”Pinang”,主要分布在南亚、东南亚、东非、大洋洲的热带地区。
槟榔的可食用部分,是槟榔的种子,即槟榔子(Areca nut)。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食品,主要流行于中国、东南亚以及南亚地区。它已经深深地植入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中国的先民很早就有食用槟榔的习惯。由于槟榔内含有槟榔碱,是一种可以使神经兴奋的物质。吃了槟榔之后,会面色潮红,犹如醉酒一般。大文豪苏轼(1037~1101),在《题姜秀郎几间》里有佳句:”暗麝著人簪茉莉,红潮登颊醉槟榔。”
而实际上,在比苏轼所处时代还要早千年的东汉时期的《异物志》中,就有槟榔的详细记载。
槟榔还是药?
对于这种能”红潮登颊”的神奇食物,我国的传统医学毫无疑问也把它入了药。南北朝时期的中医陶弘景(456~536),在《名医别录》里认为槟榔能够”消谷逐水,除痰癖,杀三虫、伏尸,疗寸白”。
明朝的李时珍(1519~1593)在《本草纲目》里写道:”(槟榔)苦、辛,温,涩,无毒”,主要药用价值是:
1. 捣成粉末后服用,”利水谷道”,能够治疗”腹胀”;
2. 敷疮,生肌止痛;
3. 烧成灰,敷口吻白疮。
在中医看来,神奇食物槟榔”无毒”,更是神奇的药物。
直到现在,仍然有很多人有嚼食槟榔的习惯。很多人长期以来把槟榔作为一种安全的食品或者神奇的药物。在一些中医”养生”网站里,更有数十条的槟榔相关的药方、养生食疗。
现代医学确认槟榔致癌!
但是到了 2003 年,情况发生了变化。
跟拿槟榔治疗”口吻白疮”的中医相反,现代医学认为,槟榔不能治疗”口吻白疮”,反而诱发了”口吻”的恶性疾病,也就是口腔癌。
根据多年的研究,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在 2003 年特别刊物第 85 卷中,将槟榔列为 1 类致癌物,与烟草同级别。
所以本文开头说,槟榔是 1 类致癌物,并不是瞎说。
什么是 1 类致癌物?
就是对人类有确认的致癌性的物质、混合物和接触场合。这类致癌因素,致癌机制是明确的。
经过统计发现,全世界每年有 39 万口腔癌患者,其中有 22.8 万(58%)发生在有嚼食槟榔习惯的南亚、东南亚地区。
为什么槟榔会导致癌症,特别是口腔癌呢?
科学家研究后认为主要是槟榔中的”槟榔碱”和嚼食中出现的口腔黏膜破损,在长期综合作用下导致”口腔粘膜下纤维化”。”口腔粘膜下纤维化”是一种癌前疾病,有 2.3%~7.6% 可能性转变为口腔癌。
实际上,早在 1985 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已经把槟榔、烟草混合物,列为致癌物。世界上很多地区、特别是南亚地区的槟榔制品,往往混入烟草成分,是当地口腔癌、食管癌、咽喉癌的发病原因。
没有混入烟草的槟榔食品安全吗?不安全!
在我国一些地区(如台湾),槟榔食品并未混入烟草,很多人误以为这是安全的,无论老幼、男女,都有食用槟榔的习惯。
不断深入的研究,推翻了人们的传统看法。有一项研究发现,在台湾地区,有食用槟榔习惯的人,发生口腔癌的风险是无此类习惯的人的 58.4 倍。2003 年的台湾的口腔癌发生率,比上世纪 80 年代高了 3 倍,与槟榔食用习惯人口的爆发式增长密切相关。
也就是说,就算没有烟草混入,槟榔也是独立、明确的致癌因素。
含有槟榔成分的零食并不推荐
令人忧心的是,有一些地区的无良商贩,向未成年人兜售含槟榔成分的零食。有科学家调查了马里亚纳一所中学学生(平均年龄 16 岁)的槟榔食用情况。有 63% 的中学生承认,有食用槟榔的习惯,其中有 8.8% 的学生已经患上口腔癌前疾病——口腔黏膜下纤维化。
总之,槟榔是 1 类致癌物,是口腔癌的明确病因,这是毫无疑问的。
槟榔不像人们的传统观念那样,是一种”安全”的食品;更不像中医认为那样,是一种”神奇”的药物。
更多问题求真假?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全民较真”,点击底部菜单栏“查真假”,输入关键词,一秒知答案~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较真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欢迎转发至个人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