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健康 > 正文

没有病理依据是否可诊断克罗恩病?组织学检查仍是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尚无法通过某个特定检查结果诊断克罗恩病(CD)。

CD的诊断既不应该基于单一的检查结果,也不应该由于某个单一的结果被排除。

在患者出现相符的临床表现时,应通过影像学检查、血液检查、内镜和组织学检查综合确诊CD。

欧洲克罗恩病和结肠炎组织(ECCO)关于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的诊断和治疗共识建议,应取“多点活检”,包括结肠周围五个部位(包括直肠)和回肠一个部位,以便进行可靠的诊断。

这6个部位,每个部位至少取两个样本。

“没有病理依据是否可以诊断CD?”这个问题对传统的指南提出了挑战,但这也是大多数临床医生在诊断疑似CD患者时所考虑的。

为了阐明这个问题,必须考虑CD组织学病变的特异性。同时也应考虑组织学诊断的作用和不同亚型的CD潜在可替代的检测方法。

克罗恩病的组织学特点

CD诊断的组织学特征见下表。但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数据解释,需要符合多少项病理特征才可以确诊CD。

\

局灶性(不连续)慢性(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炎症和斑块状慢性炎症,局灶性不规则隐窝(不连续隐窝扭曲)和肉芽肿(与隐窝损伤无关),是标准的CD病理特征。

但在一个组织学切片中,炎症区域可能就在非炎症区域边上,呈“跳跃型分布”。

黏膜改变可能类似于溃疡性或感染性结肠炎,存在多形核白细胞(隐窝炎或隐窝脓肿)浸润隐窝,以及隐窝结构异常。

在排除感染性病因后,肠道固有层中与隐窝损伤无关的肉芽肿(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的集合)是CD的确诊特征,但这种肉芽肿在首次诊断时的黏膜活检中,检出率并不高。

发现肉芽肿的可能性取决于标本采集的数量,切片数量和对肉芽肿的定义。肉芽肿在黏膜下层比黏膜层更常见。

因此,在60%的手术标本中发现肉芽肿,但只在20%~40%的黏膜活检标本中发现肉芽肿。此外,目前还缺乏肉芽肿对预后判断价值的数据。

组织学在克罗恩病特定亚型诊断中的作用

CD包含了一组异质性的疾病。蒙特利尔分类和巴黎分类统一定义了CD和所有炎症性肠病(IBD)的亚型。

下图显示了在加拿大多伦多儿科医院就诊的CD患者,首次发病时的巴黎分类情况。

在年龄较长的儿童和青少年中,疾病特点与青年患者类似,而年幼的患者多表现为结肠局限型CD。

值得注意的是,蒙特利尔和巴黎分型都依赖于宏观的病变,即分析可见的病变而非小的口疮性溃疡。

\

分析宏观病变而非微观病变的方式,传统上可以有效地用于指导临床治疗过程,例如预测回肠病变的发展趋势,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狭窄的情况。

虽然微观病变无法明确CD的亚型,但组织学在CD诊断中的作用,会随着宏观病变的位置变化而不同。

1

主要病变部位在结肠的炎症

当疑似IBD的主要病变在结肠时,CD与UC的鉴别诊断通常具有挑战性。组织学证据变得非常重要。

这种情况在幼儿中尤其常见,因为幼儿UC患者有多达80%为广泛型,而在6岁之前,CD患儿的回肠受累相对不常见。

病变主要在结肠部位的IBD患者中,当同时存在CD和UC的特征时,常被归为IBD未分型(IBD-U)。随着时间推移和后续随访,可能可以确诊CD或UC。

最近发表的一篇综述,阐明了具有争议的特征性病变,如胃部炎症、直肠豁免、盲肠炎症和倒灌型回肠炎,在IBD分类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已发表论文的系统评价,研究人员试图提高IBD的诊断水平,并使内镜和组织学的结果保持一致。

(1)倒灌型回肠炎

在活动性全结肠炎的UC患者中,有6%~20%的患者出现了一小部分无肉芽肿的、轻度肉眼可见的回肠炎(称为倒灌型回肠炎)。

出现这个情况不需要改变UC的诊断结果。

倒灌型回肠炎最常见的组织学特征包括:中性粒细胞性隐窝炎区域无表面溃疡,但可见浅表性小溃疡,轻度绒毛萎缩和固有层淋巴细胞浸润。

(2)胃炎

欧洲儿科波尔图标准建议,对所有进行IBD检查的儿童进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两次或多次的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组织活检)。

在主要病变部位为结肠的IBD患者中,必须谨慎地看待所有胃或十二指肠炎症。

最近的一个登记研究发现,11/260例(4.2%)UC患者出现胃糜烂或非脓性小溃疡。

非特异性组织学胃炎在UC和CD中都很常见,局灶性胃窦炎可能对CD更具特异性。

在主要累及结肠的IBD患者中,若胃窦活检中出现肉芽肿,可明确诊断为CD,否则可能被标记为IBD-U。

在最近的一篇综述中,儿科CD患者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肉芽肿检出率为2%~21%。

(3)直肠'豁免'

据报道,5%~30%未接受过治疗的UC患儿,有相对或完全的直肠豁免。

Eurokids登记研究是评估这种类型最大的研究。该研究记录了533名UC患儿,其中5%出现直肠豁免。

此外,这项研究还发现:发病年龄与直肠豁免出现频率之间呈负相关。

然而,正如巴黎分类的定义,虽然出现宏观直肠豁免并不一定就是IBD-U,但未经治疗的患者如果直肠黏膜组织学正常,则可能是克罗恩病。

尽管大家努力就CD标准达成共识,但对于结肠受累的患者,不同儿科医生根据临床表现,内镜和组织学检查结果,诊断IBD类型的一致性仍然很差。

此外,在仅有结肠受累的情况下,血清学检测(即抗核细胞质抗体,抗逆转录病毒和抗微生物抗体)对区分UC和CD的作用很小。

在个体患者中难以诊断结肠炎症为结肠型CD或UC或IBD-U的情况下,这些标志物仅仅只是提示。

然而临床医生却在努力使用内镜检查、磁共振肠造影检查,甚至是胶囊内镜检查来进行分型。

我们需要了解,IBD的疾病谱,一端为孤立性回肠CD,而另一端为典型的UC,其间存在各种IBD的亚型并且难以区分。

UC和结肠CD易感基因的重叠,也得到越来越多的认识,鉴定慢性炎症涉及的信号通路和对治疗反应的预期,比诊断性“标志物”更为重要。

目前,当炎症主要在结肠时,组织学检查仍然是诊断CD的重要辅助手段。

2

不易进行内镜活检的小肠炎性疾病

病变仅在近端或中段小肠的CD相对不常见,这些病例可以验证组织学检查对诊断的重要性。

无法取得病理活检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例如,患有相关肛周疾病的青少年,并存在一级亲属CD家族史),以便确定是在没有活检结果的情况下开始治疗,或者首先通过组织学检查完全排除其他诊断。

球囊辅助小肠镜检查有助于取得病理活检。

有时,从回肠或胃十二指肠部位取得的黏膜活组织检查中,会发现肉芽肿。然而,当CD诊断不明确时,可能需要进行腹腔镜全层活检。

这类患者必须考虑淋巴瘤的可能性,特别对于老年患者。

不建议在没有任何组织学证实情况下,将一个不常见的部位的病变诊断为CD。

3

经典的回肠末端或回肠-结肠CD

在具有典型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回结肠不连续性瘢痕性溃疡的患者中,常规采取黏膜活检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类患者已经进行了诊断并且在进行活检之前就开始治疗,大多数组织学发现是“符合CD”而不是“诊断”CD。

因此,人们可能会质疑,具有典型临床症状和经典内镜表现的患者,排除了感染性疾病后,进行黏膜活检的价值有多少。

血清学检查对克罗恩病诊断的意义

血清学检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s)和抗微生物抗体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足,因此其对CD的诊断或CD与UC的鉴别诊断并没有很大的作用。

ANCAs是针对中性粒细胞细胞质中免疫球蛋白G(IgG)成分的抗体。

ANCAs与IBD的相关性最早发现于UC患者中,60%~70%的UC患者检测出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s) 。

IBD特异性的核周染色,可以通过脱氧核糖核酸酶(DNA酶)消化嗜中性粒细胞后的消失来证实。

pANCA是免疫性紊乱的标志物,在急性自限性感染性结肠炎中,pANCA不呈阳性。

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s)是在CD患者中发现的第一个抗微生物抗体,是识别酿酒酵母菌株Su1细胞壁中甘露糖序列的IgG和IgA抗体。

在50%~70%的CD患者,10%~15%的UC患者和5%~10%的其他胃肠道疾病患者中,可以检测到ASCA 。

新发现的抗微生物抗体,包括:

针对荧光假单胞菌相关序列(抗I2)的抗体;

大肠杆菌抗外膜蛋白C(抗OmpC);

粪拟杆菌抗外膜蛋白(抗OmpW)

抗-flagellin抗体(抗CBir1)

这些抗体可能在一些血清学阴性的患者中检测出来,但这些抗体不具有特异性且可在其他疾病患者中检测到。

仅当炎症主要限于结肠时,CD与UC的鉴别才一个临床问题。

在高达35%的结肠CD患者中,pANCA呈阳性,并且在局限于结肠的CD患者中,很少检测到ASCA。

因此,组合ANCA / ASCA检测可能是最有用的,然而在临床中的实际应用却比较少。

一项研究报告了联合血清学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预测价值,ASCA+/pANCA-血清学检测对鉴别CD结肠炎与UC的敏感性仅为32%。

在针对IBD-U患者的前瞻性随访中,研究发现26名患者在基线时为ASCA+/pANCA-; 8人后来被诊断为CD,2人被诊断为UC,而其他人仍然是IBD-U。

ASCA-/pANCA+的情况,对确定性诊断的帮助更小。

结论

组织学检查仍然是诊断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确定患者的肠道炎症状态,是确诊CD的重要检查方式。

更重要的是,组织学检查可以避免病变局限在结肠部位或处于非典型位置情况下,进行不适当的治疗。

经典末端回肠或回肠-结肠病变,仍应进行组织学评估。

除了诊断之外,基线组织学特征在预后上没有帮助。目前仍不确定,宏观形态正常部位的微观炎症的是否有临床意义。

(本文仅供个人学习)

文献来源:Dig Dis. 2013;31(2):202-6

作者:沈水 来源:IBD学术情报官

关注消化,携手未来!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