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真要点(赶时间?看要点就够了):
1、在洗涤剂中添加荧光增白剂,可以增加蓝光反射,从而提高衣物的白度和亮度。这种做法不仅在中国合法,也为世界各国广泛接受。
2、织物洗涤剂常用的荧光增白剂有CBS和33#,它们都属于无毒等级,即便在最极端的情况下,也足以得出“对于消费者安全”的结论。
3、厂家不会滥用荧光增白剂,一是因为它很贵,厂家不会舍得多加;二是它本身有“自限性”,加多了不仅不能增白,反而可能有相反的作用。
查证者:云无心 | 食品工程博士
一直以来,人们对“荧光增白剂”都有着巨大的戒心。网上有一段视频,显示了某品牌洗涤剂在荧光测试笔下的荧光,配音声称“起码要清洗一百次才能洗干净”“68秒就可以进入血液”“很多癌症都跟荧光剂有关”。那么洗涤剂中的荧光增白剂,真的有这么恐怖吗?
(网传视频截图)
一、洗涤剂中使用荧光增白剂是合法的
在洗涤剂中使用荧光增白剂不是 “中国不法商贩”“非法添加”,而是世界各国广为接受的做法。中国现行有效的行业标准QB/T 2953-2008《洗涤剂用荧光增白剂》中,明确规定了织物洗涤剂中可以使用二苯乙烯基联苯类(典型产品CBS)和双三嗪氨基二苯乙烯类(典型产品33#)荧光增白剂。
2011年,广州越秀区人民法院判决过一起诉讼,原告指控某品牌的洗涤剂中含有荧光增白剂,对健康造成危害。判决中引用了中国的行业标准、专家意见、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多个国家的相关机构对洗涤剂中荧光剂的安全性文件等等,最后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同年,华东理工大学沈永嘉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吴志刚教授等9位专家发布了专家意见,全面讲解了洗涤剂用荧光增白剂的安全性问题。
二、在洗涤剂中添加荧光增白剂,是为了增加蓝光反射,从而提高衣物的白度和亮度
大家可能会注意到,白色的衣服穿了一段时间,很容易“泛黄”。这种泛黄,是因为衣物不能有效地反射蓝光而导致的,单纯地靠“洗干净”很难恢复。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样的衣物穿在身上不甘心,扔了又舍不得。
而荧光增白剂能够吸收波长340~380nm左右的紫外光,发射出波长400~450nm左右的蓝光,从而弥补了衣物本身反射不足的蓝光,提高衣物的白度和亮度。
三、常用的荧光增白剂都属于无毒等级,即便基于最极端的假设,也足以得出“对于消费者安全”的结论
洗涤剂中最常用的两种荧光增白剂是33#和CBS。欧洲、日本和中国都发布过对它们的安全评估报告。
安全评估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急性毒性用一次性下药毒死一半动物的量(半数致死量,LD50)来衡量。33#的安全评估结果是:通过喂食给药的半数致死量大于5000毫克/公斤体重,通过皮肤给药的半数致死量大于2000毫克/公斤 体重。这样的半数致死量,相当于无毒了。
慢性毒性,是用长期给药条件下“没有观察到有害作用”的量来衡量。在33#的实验中,雄性大鼠每天摄入524毫克/公斤体重,雌性大鼠每天摄入791毫克/公斤体重,也没有观察到有害作用。
在生物体内的毒物动力学研究显示,33#在合成洗涤剂水溶液中几乎不透过皮肤,灌胃给药后24小时内,几乎全部通过粪便排泄。所以,视频中所说的“68秒进入血液”,完全是信口开河。
对于CBS,毒性评估的结果也跟33#类似。
那么洗涤剂中的荧光增白剂会有多少被人体接触到呢?基于最极端的假设,人体每天可能接触到33#和CBS的总量也小于3.02微克/公斤体重。这个量,大致只有大鼠实验中“没有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的十万分之一。这样的安全系数,足以得出“对于消费者安全”的结论。
四、荧光增白剂的成本和自限性都决定了厂家不会滥用
每次谈到剂量与风险的关系,就会有人说“怎么知道厂家不会滥用呢?”
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荧光增白剂很贵,厂家不会舍得多加;二是荧光增白剂有“自限性”,加多了不仅不能增白,反而可能有相反的作用。
对于这样的添加剂,也就不需要限定用量,也不需要标出用量。不仅中国如此,世界各国都如此。
当然,市场上也有不添加荧光增白剂的洗涤剂。加与不加,取决于厂家的产品设计和营销策略,完全不是说“不加的就安全”“加了的就有害”。
本文编辑:zola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