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健康 > 正文

科技工作者讲述帕金森病:这种病并不是正常的老化

出品:"SELF格致论道讲坛"公众号(ID:SELFtalks)

以下内容来自中国科学院神经研究所研究员叶铮的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叶铮,我的工作实际上是非常小众的,我和我的团队在研究帕金森病的认知障碍。我们研究它,想发现为什么这种疾病会产生,它如何产生以及我们可能如何去治疗它。

在我工作的过程中走过很多地方,也接触到了很多人,还曾经跟最强大脑的德国选手Boris共事,这个工作对于我来说是非常充满魅力的,因为它关系到我们人生的每一个人都不可回避的一个阶段,也就是我们的疾病以及衰老的过程。

那在开始之前我先给大家看一些数字,在每100名65岁以上的中国人中就有1到2名帕金森病患者,目前全国有200多万帕金森病患者,而且以每年10万的速度递增。

也就是说到2050年,我们国家将有800万帕金森病患者,到时候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帕金森病患者在中国,大家想象一下,对于这个国家和每个家庭来说是什么样沉重的负担。

\

请你回忆一下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他们有没有出现过下面这些情况:比如说当他们坐下或者是放松的时候,他们的手和脚在抖动或者摇晃;

当他们写字的时候,他们的字迹越来越小;他们是不是已经闻不到某一些水果或者是食物的特殊的味道;又或是当他们在睡梦中的时候拳打脚踢,甚至伤及与他们在同一张床上的人;

或者他们自己从床上掉下来;或者他们感觉手脚和身体都非常僵硬,尤其是脚好像被粘在了地上迈不开步子;或者他们看起来总是表情非常严肃、生气或者是沮丧……

如果你看到了一个以上的这样的症状,那请你引起注意了,这很有可能就是帕金森病的征兆,很多人可能会以为人老了就是这个样子的吧。

在座有谁是同意这样的观点请举手,几乎没有,我觉得非常高兴,至少在座的所有的朋友都已经意识到帕金森病它不是一种正常的老化,而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

在你面前的是帕金森患者和健康的老年人他们的中脑切片对比,你的右边是健康老年人的中脑,你看到箭头所指的部分黑色非常深,这就是中脑的黑质神经元,它之所以叫黑质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

那再看你们的左边,是帕金森病患者的中脑切片,在箭头所对应的部分黑色几乎看不见,你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中脑黑质神经元变性死亡的现象。

帕金森病不分国籍不分信仰不分贫富,无论你是农民、教师、演员还是政治人物,都有可能得帕金森病。这张图上的是目前已经被确诊为帕金森病的一些非常著名的患者,大家能够认出多少个,有人能够认出其中一两个吗?

对我听到有人说达利,对这张图的右上角就是达利,1904年出生,他在1980年的时候被诊断为帕金森病,他的左边是我国的著名作家巴金,同样1904年出生,2005年去世,1983年诊断为帕金森病。

\

巴金的左边是教皇圣约翰保罗二世,也是2005年去世,是现代史上在位第二长的教皇,而教皇的旁边是Michael J. Fox,《回到未来》的主演,他是现年55岁,但是在29岁的时候就被诊断为帕金森病。

下面一排我想大家应该比较熟悉,从左到右分别是Hitler,美国的前任总统老布什,去年去世的拳王阿里,以及同样在去年去世的美国历史上首任的但也是前任的女司法部长Janet Reno,她在去世前说过一段有趣的话,也就是“在我有生之年特朗普是不可能当上美国总统的”。

\

然而我们另一种非常常见的误解,是帕金森病相当于阿尔茨海默病,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老年痴呆。但事实上这两种疾病虽然都在中老年人中十分常见,但是它们的表现是非常不一样的,左边是一个典型的帕金森病患者应该有的表现,他们看起来一点都不傻,但是他们非常冲动而且行事刻板,在你的右边是一个典型的老年痴呆症患者所可能有的形象,他们非常健忘,他们很可能忘记跟你的重要的约会,甚至在他们非常熟悉的地方迷路。

\

如果我们看显微镜下那这种区别就更加明显了,左边这个粉红色的圆形的结构是路易小体,他是帕金森病的病理改变,它的主要成分是α突触核蛋白,而你的右边这个黄色的菊花样的结构是老年痴呆症的病理改变,它叫老年斑,它的主要成分是β淀粉样蛋白。

1817年,在咱们这儿还是嘉庆皇帝在位,远在英国的伦敦有一位医生James Parkinson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帕金森病的论文,在这个论文中他记述了他在诊断的过程中经历的6个他认为非常相似的案例,后人把它命名为帕金森病。

经过1817年到2017年,200年的漫长的时间,我们现在能够知道的帕金森病它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我们不清楚的是基因和环境究竟是如何共同作用导致了帕金森病的产生,甚至有一些环境因素对于我们来说是相当不可理解的。

比如说我们通常认为“多喝牛奶少抽烟”是一种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然而对于帕金森病来说,多喝牛奶是会增加致病风险,而抽烟,你抽的越多、抽得时间越长反而会减少致病风险,我们至今还不明白这到底是为什么,希望我们以后的科学能够解决这样的疑问。

从另一方面来说,帕金森病和通常的躯体疾病有很大的不同在于治疗方面,我们平时有个头痛脑热,可能吃几天感冒药就好了,因为这是对症下药,但是帕金森病不同,它的症状以及病理改变都非常复杂。

\

现在常规的治疗方法,不管是左边你看到的这个药物还是右边通过手术在大脑中植入电极,也就是所谓的深部脑刺激,或者是损毁手术,也就是通过手术去损毁你大脑中的某个部分,以便能够治疗你的症状。这3种治疗方式都有非常强的个体差异,也就是说你使用了之后你会变好还是不会变好,或者说你使用了之后是不是有一些不良的反应,这都是跟个体有非常大的关系。

举个例子,有7%到17%的患者他们会在服药之后变得更加冲动,赌博成瘾,他们可能有特殊的性取向,他们可能暴饮暴食,对于他们和家庭来说都是非常麻烦的事情。甚至有人为此,把医药公司告上了法庭,那是2005年在法国一件非常有名的案件。

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帕金森病的众多症状中,有一种是特别使人感到难受的,也就是认知障碍。它们对于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特别大的影响,然而40%的刚刚被确诊为帕金森病的患者就会有认知障碍,而给予20年的时间,将会累计有80%以上的患者出现痴呆。

20年,在你看来也许是非常短的时间,但你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在50岁的时候被诊断为帕金森病,20年后他只有70岁,甚至还不到我国上一次人口普查发现的人口平均寿命,也就是74岁,所以这个人他往后的5年或者是10年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他的生存质量以及他家的生活的质量会是什么样子的。

\

很多人都觉得身体的疾病是可以忍受的,或者是衰老也是可以忍受的,如果条件允许你甚至可以换一下你的心肝脾胃这些器官,但是你们觉得思维的衰退是什么样子的,如果可以换脑你们愿不愿意换一个,好像没有人愿意换,所以关键问题是“你换了脑之后,你还是你吗”,所以为了研究为什么会有认知障碍,它是如何发生的,以及我们如何可能治疗,光靠科学家是不足够的,我们需要有医生以及患者的协同配合密切合作和一起努力才能够达成。

举个例子我们在研究中一般是这样做的,我们会有药物,我们会有磁共振成像,以及我们会有心理学测验这些手段来发掘认知障碍的真相,我们用药物去增强那些受到疾病侵害的神经系统,我们用神经扫描去观察大脑的变化,而我们用心理学测验去评估每个人的认知功能以及行为表现。

心理学测验,我举一个非常不恰当的比喻,它就好比是电子游戏,大家看屏幕上,这是一个我们在实验中真实用过的电子游戏,任务非常简单,我们要求志愿者做的就是当他看到屏幕上的白色箭头朝左就按一下左键,朝右就按一下右键,非常简单,无论是健康的中老年人还是帕金森病患者做起来都毫无障碍。

但是在有一些情况下,在非常极少数的情况下,这个白色的箭头会变成红色,同时响起滴的警告音,这时候我们要求志愿者停下手上的一切动作,也就是说不管箭头朝左还是朝右,你都不再能够按健了,这有点像你看到了红灯之后踩急刹车的情况,通过这个小测验我们能够测量的是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在这里非常简单,我们测量的只是人对于这个手指运动的自我控制能力,但是这个测验只要稍加改变同样也可以测量我们对于美食、美色、或者是金钱的自我控制能力。

我们邀请了一批健康的中老年人和帕金森病患者,让他们躺在核磁机里面,然后一边扫描一边做这个任务,我们发现健康的老年人无论是在额叶、顶叶还是颞叶的这些部位,大脑的很多部分他们的活跃程度都远远的大于帕金森患者的大脑的活跃程度。

我们又邀请了帕金森病患者,当他们在服用安慰剂和服用真实药物的情况下来在磁共振扫描仪里面完成这样的任务,我们这样做可以避免安慰剂效应,而我们比较它们所得到的效应就是完全药物所导致的,大家可以看到真实的药物确实能够增强大脑很多部位的活跃。

我们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做了一个数学模型,这个模型可以根据磁共振扫描的数据以及我们为每位患者评估的行为和认知功能数据,去预测他们对一种从来没有吃过的药物的疗效反应,也就是说我们想要判断的是这个人从来没有吃过药,但他吃药以后究竟会变好还是不会变好,我们的准确率能够达到80%到85%,这也就使我们未来能够为人量身定制或者量脑定制治疗方案成为可能。

\

这样的工作非常重要,但是这样的工作需要患者、医生和科学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国家的患者对于参与这样的研究的积极性并不十分高,我在国外工作的时候,经常遇到反复来参加研究的患者,对于他们来说参加研究也许并不能直接改善他们自己的疾病的状况,但是他们认为参加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多的了解认知功能的真相,这样我们的下一代就会活得更加健康,而未来的患者就能活得更有尊严。

现在我们在国内开展工作,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患者志愿者来参与,参与研究并不会影响大家的医疗或者是其他的利益,也不会影响正常的治疗过程,但是参加研究可以获得免费的医学影像检查以及全面的健康状况评估和长达1到2年的定期随访,所以我希望大家加入我们,使别人的生活更加美好,而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最后我希望感谢一直支持我们工作的青年千人计划,以及为这次演讲提供宝贵意见的张英爽老师。

本文出品自“SELF格致论道讲坛”公众号(SELFtalks),转载请注明公众号出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