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文物赋彩小康 奏响文明华章”文创博览会、高端论坛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部分)第三十届学术研讨会在太原市举行。39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百名代表齐聚龙城,围绕“文物+旅游”“文物+科技”新业态的发展探索,让文物更好地讲好历史文化故事、更好地活化利用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文创产品活化文物资源
作为本次活动的重要一环,“文物赋彩小康 奏响文明华章”文创博览会格外引人注目。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西藏布达拉宫管理处和太原市晋祠博物馆等近20家单位精心准备了近年来新开发的有用、有颜、有趣的文创产品,让现场的游人爱不释手。“这些物件特色鲜明、新颖别致,特别是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买东西的同时还能长知识,爱了爱了……”来自运城的王女士一行在各个展台前流连,最终人人满载而归。
近年来,全国各个博物馆、文保单位把文创产品的研发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各地涌现出了众多的优秀作品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网红礼物。岳麓书院书院与设计公司合作,收集、整理书院相关文化素材,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出了“文化范”十足的文创产品;山西晋祠博物馆研发了300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创意产品;太原天龙山石窟博物馆在文创研发的过程中,紧紧围绕馆藏文物的特色,赋予文创产品独特的文化格调,让购买者可以“把博物馆文化带回家”;苏州园林在今年夏天推出的园林系列雪糕,造型有虎丘的‘云岩寺塔’,留园的‘冠云峰’,拙政园的‘见山楼’,一经推出就迅速引起热议,销量喜人,成为苏州园林文创产品的新宠。
文旅融合盘活文物资源
全国各家博物馆、文保单位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前提下,深入挖掘自身文化内核,开发了深受市场欢迎的文化和旅游产品,同时积极加入当地旅游联盟,参加旅游宣介活动,使游客量逐年递升。
华清宫文管所副所长孙树梅介绍了华清宫景区“旅游为体、文化为魂、标准为矛、专利为盾”的长恨歌模式。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质监局等6家单位对这一模式给予充分肯定,与华清宫文管所签署了推动长恨歌模式走出去战略协议。
太原双塔博物馆借助馆藏《宝贤堂集古法贴》开展了传拓研学活动,在教授拓碑技艺的过程中,融入了《宝贤堂》系列故事,使传统文化与生活实践有机融合,一经推出便引发了社会热烈关注。岳麓书院推出的“涵育家国情怀 坚定文化自信——以全球华人国学大典为依托进行传统文化育人”项目获得第五届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
高科技 助力文物保护利用
据晋祠博物馆党委书记郝教信介绍,晋祠对各类文物进行了数字化测绘和信息采集,建立了晋祠文化遗产数据库和展示平台;建设了馆藏文物智能环境监测和智慧化管理平台、古建筑(壁画、彩塑)本体及保护环境监测系统;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利用新型材料和技术,对宋以来27件铁质文物、270余件(套)古代字画进行了修复等。
北京市颐和园举办《园说》展览时,利用高科技设置的影像主题墙、文物全景展示、互动拍照、弧幕电影、线上云导览等新型的布展方式获得了巨大成功。
上海豫园在5G助力下,客流量监控可以实现真正的实时性,通过可视化客流热力图快速掌握景区的人群分布,不仅可以判断游客对景区内各景点的不同关注度和整体游览动线,而且便于及时对人群过于密集区进行疏导。豫园还首次通过微信公众号推出了“云赏兰”的线上观展新方式,让全国人民在线上欣赏“幽兰之美”。上海豫园管理处主任臧岭认为,5G网络、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将为传统文化传承、文物保护以及文博创新提供技术动力,加快推进传统景区向智慧景区的转型与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