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断古建筑倒卖灰色产业链必须筑牢保护文物的“法治长城”。只有铲除滋生古建筑倒卖的土壤,才能对古建筑实行“全方位保护”
近日,《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山西调研中发现一条倒卖古建筑的灰色产业链。有人贩卖古建筑构件或整座古建筑,其中不乏受保护的文物古建、历史建筑、传统建筑等,通过“整容”改头换面,实现异地迁建、跨省流通,并从中牟取暴利。
我国是文物大国,而且地大物博,有大量散落民间的古建筑,一些地方对于这些古建失于保护,给了古建贩子倒卖古建筑以机会,倒卖民间古建形成了灰色产业。更有甚者,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打造古城、古街,也成了古建贩子的购买方。例如报道中提到的安徽一古城项目就以“128栋原真精雕收藏级古建筑”为亮点进行宣传。
对于文物建筑,虽然相关法律法规俱在,但民间古建分布面大点多,很多还处于偏远村落,一些本应列为保护范围的民间古建筑没有被纳入其中,让古建贩子钻了空子。正是这些原因导致古建买卖难以得到有效遏制,甚至愈演愈烈。
大量古建筑被倒卖,被异地搬迁、重新拆建,改变了原有风貌,斩断了历史文化传承,如同古建筑的文化之根被连根拔起,令人痛惜。保护好古建,遏制古建买卖,需要多措并举,形成多方治理格局。比如,针对大量古建筑未被立法保护的现状,地方相关部门要加快摸查力度,给所有还没有挂牌的古建筑挂牌。要加大对倒卖古建筑行为的打击力度,增加古建贩子的违法成本。要为失于保护的古建筑寻找出路,可通过“文物认养”模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古建筑;加大宣传教育,提高群众保护古建筑的法律意识。要破解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尽量满足古建筑原住户的住房改善需求。对于地方政府参与古建买卖,更是要严肃问责追责,政府官员更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增强法治意识。
斩断古建筑倒卖灰色产业链必须筑牢保护文物的“法治长城”。只有铲除滋生古建筑倒卖的土壤,才能对古建筑实行“全方位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