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深切感受到,文化和旅游扶贫不仅是在物质上给予帮扶,更在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扶观念、扶信心、扶志气方面作用明显,助力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由‘等着别人送小康’到‘撸起袖子加油干’转变。”12月2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李群表示。
整场发布会从总体工作、文艺力量、乡村旅游、资源利用、非遗助力、精准扶贫等多个层面介绍文化和旅游助力脱贫攻坚情况。李群介绍,文化和旅游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攻坚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实。工作实践中,我们立足文化和旅游优势特点,坚持把扶智、扶志与扶贫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时期和2035年远景的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继续发挥文旅优势,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加强保障 发挥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
李群表示,文化和旅游部认真研究和部署落实文化和旅游扶贫工作,不断加大组织保障、机制保障、资金保障、人才保障力度。按照机构改革总体要求,及时成立文化和旅游部扶贫和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并于2020年进行调整充实。建立健全分工协作、监测交流、督促检查、总结评估等四项工作制度,印发《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扶贫行动方案》等。“十三五”期间,发挥政府财政投入的主体主导作用,通过“戏曲进乡村”、贫困地区文化活动室设备购置等项目以及旅游发展基金,投入资金42.96亿元,为贫困地区提供资金保障。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截至目前累计选派文化工作者13.2万多名、培养文化工作者1万多名。开展“订单式”人才支援工作、实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项目,组织面向贫困地区培训班700多期。
李群介绍,文化和旅游部发挥文化和旅游独特优势,制定帮扶政策,实施帮扶项目,推动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近年来,持续加强扶贫题材艺术创作,推荐百余部扶贫主题作品列入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计划。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设施的网络建设已基本全覆盖。实施“春雨工程”“阳光工程”“圆梦工程”三大示范性志愿服务项目。其中,“春雨工程”组织志愿者约27.56万人,开展活动1700多场,服务群众2000多万人次。开展“戏曲进乡村”项目,每年为贫困地区约1.3万个乡镇配送约7.8万场戏曲演出。实施“中西部贫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档升级”项目。同时,配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开展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在保护的前提下,支持贫困地区把文化资源、自然资源转化成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助力贫困群众就业增收,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如湖南省湘西州实施“让妈妈回家”计划,让很多具有苗绣技艺的妇女回家就业,既可以获得可观经济收益,又让留守儿童和老人得到关爱照顾;陕西省榆林市佳县赤牛坬村依托“公司+农户”模式,成立旅游公司承包村集体旅游资源,2019年全村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达1.8万元。
文艺力量 鼓舞人心
文化艺术有着凝聚力量、鼓舞人心的作用。李群表示,加强扶贫扶志,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的显著特征,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当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18年,国务院扶贫办、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扶贫扶志行动的意见》,对扶贫扶志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激励引导群众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让群众看到身边的榜样,激发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李群介绍,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注重鼓励各级艺术院团和文艺单位围绕脱贫攻坚先进人物、典型经验、突出事迹等选定创作主题,统筹推进扶贫题材创作工作,涌现出民族歌剧《扶贫路上》、中国画《暖心——十八洞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公示会》等一批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和美术作品。比如,民族歌剧《扶贫路上》以时代楷模黄文秀同志的感人事迹为主线,生动讴歌了青年共产党员奉献自我的初心和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还有许许多多像黄文秀同志这样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典型人物,我们广大文艺创作者被他们的事迹、精神深深感动,纷纷到一线创作采风,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讲述他们扶贫的故事,充分发挥艺术作品鼓舞人、感染人的独特作用。
李群介绍,2020年10月至12月,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国务院扶贫办共同主办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目前,已演出52场,吸引剧场观众近10万人,在线观看破亿人次。此外,美术创作单位聚焦扶贫主题,展现脱贫感人事迹和英雄人物。各地文艺工作者还创排了一批扶贫题材小戏小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让贫困群众学有榜样、干有方向,形成自力更生、脱贫光荣的鲜明导向。
乡村旅游 强劲带动
“乡村旅游日益成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方式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渠道。”发布会上,谈到发展旅游产业特别是乡村旅游推动脱贫攻坚,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副司长(主持工作)单钢新介绍,文化和旅游部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强大的市场优势和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能力和带动作用,持续加大精准扶贫力度。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做好顶层设计。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先后印发乡村旅游扶贫行动计划、行动方案等多个政策文件。积极开展全国旅游规划公益扶贫行动,组织编制765个旅游扶贫规划,特别是帮助“三区三州”240个重点贫困村编制规划、明确思路、加强资源开发。二是推广典型示范,提供发展路径。充分发挥文旅融合优势,开展“创意下乡”活动,不断提升乡村文化内涵。总结“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旅游精品扶贫模式和优秀案例。特别是倡导各地融合农区、园区和景区,融合生产生态生活,通过优化整合乡村资源,有效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三是加强品牌建设,扩大市场影响。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出全国10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其中225个都是贫困村。推出300条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创新推出“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通过组织旅游专列、开展线上线下推广活动,切实提升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市场关注度和影响力。四是加强资金保障,改善发展环境。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65亿元,支持656个“三区三州”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同时,协调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扶贫力度,目前投放贷款近700亿元。五是加强人才培训,提升造血机能。设立5个全国旅游扶贫培训基地,举办38期培训班,培训乡村带头人超过8000人次。开设“乡村旅游面对面”直播课堂,累计在线学习超过65万人次。
单钢新表示,总体上看,旅游扶贫政策体系日益完善,扶贫模式不断丰富,在带动贫困地区提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都发挥了显著作用,受到帮扶群众和社会各界充分认可。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作出新的贡献。
形成合力 有效推动
发布会上,文化和旅游部财务司副司长周宇介绍,文化和旅游部立足部门特点和资源优势开展工作,有效推动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在策划实施文化和旅游项目时,重点向深度贫困地区和定点扶贫县倾斜。如2020年8月,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文明办推出大型公益性融媒体节目,以当时尚未摘帽的52个国家级贫困县为主线,通过央视新媒体平台推介贫困地区文化和旅游资源。支持广西巴马利用当地生态优势,发展旅游、康养和其他生态型产业。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直播+文化扶贫”“直播+特色文旅”等模式。内蒙古阿尔山是一个在国有林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边境市,我们策划实施了“阿尔山Dou是好风光”话题挑战赛,抖音播放量达2.2亿次。当地有一句话“放下锯子当导游,致富路上不用愁”,这就是通过文化和旅游助力脱贫攻坚、推动脱贫致富的一个真实写照。我们也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扶贫,一方面,发挥部机关各司局、各直属单位的作用,形成扶贫强大合力;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包括社会团体、旅游企业等在内的社会力量,构建大扶贫格局。
很多贫困地区往往是传统手工艺等非遗项目的富集区。发布会上,针对非遗助力精准扶贫,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一级巡视员(主持工作)王晨阳介绍,文化和旅游部主要采取了推动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培养带头人、推动产品销售、加强宣传推广等四方面举措。目前,在国家级贫困县共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近1000家。涌现出一批带贫成效明显的非遗扶贫带头人,呈现“培训一个、带动一片”的良好局面。我们积极调动企业、电商平台、行业协会等各方面积极性,协同发力,帮助贫困地区销售非遗扶贫产品。我们还通过开展非遗扶贫主题传播活动,支持“非遗扶贫品牌行动和优秀带头人”评选、宣传,举办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论坛等活动,对各地非遗扶贫先进典型进行集中宣传和深度报道,共同在全社会营造关注非遗扶贫的良好氛围。
精准扶贫 补齐短板
文化和旅游扶贫是精准扶贫重要形式。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罗陈娟介绍,“十三五”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以补齐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短板为重点,以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为抓手,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扶贫相关工作,助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在政策支持方面,牵头编制了《“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关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积极推动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大力实施“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改造升级行动计划。在资金投入方面,“十三五”期间,通过组织实施文化旅游提升工程,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284亿元,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1191个、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项目210个、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设施项目848个。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会同文化和旅游部印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9年和2020年会同文化和旅游部认定100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编辑出版《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汇编》。在深耕红色旅游方面,报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印发实施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总体建设方案。“十三五”期间,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26.8亿元支持红色旅游景区建设。会同文化和旅游部组织遴选60个全国红色旅游典型案例,通过多个平台集中宣传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