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旅游 > 正文

邰娟娟:一针一线“绣”出95后的“青春之歌”

穿针、引线、穿珠、起针、收针……春日里,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妈妈制造台江苗手工合作社(以下简称“妈妈制造”)的绣娘们正忙着在布上“作画”。2020年3月,素有“中国苗族刺绣之乡”美誉的台江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脱贫“摘帽”。推动台江县脱贫的是一股来自“指尖”的力量,台江县县级苗族刺绣非遗传承人、95后邰娟娟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在“妈妈制造”见到邰娟娟时,她正在伏案绘图。“最近订单很多,拿到合作方的设计稿后,第一步就是绘制图案。苗族刺绣手法多样,各地特色也不同。台江县的代表性刺绣手法有平绣、缠绣、破线绣、锁绣、绞绣、绉绣等,纹样造型多为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绣娘会在布面上画好图案再绣,有的还需要用剪纸粘贴后再绣……”说起台江刺绣,她滔滔不绝。

邰娟娟是土生土长的台江县人,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跟着妈妈学习刺绣。她的第一件作品是在布鞋上绣的一朵小花,潜心研究苗族刺绣则是在上大学之后。就读于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的她,曾把苗族有代表性的刺绣手法统统学了一遍。而她最得意的作品就是将破线绣和绉绣相结合,整个作品立体感强、色彩明艳、图案生动有趣,在校期间就为她赢得了不少好评。

2017年,大学毕业的邰娟娟回到家乡。那时的台江县还未脱贫,乡亲们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她说,让她下定决心的是在她报考大学时,师兄王建明的一番话,“台江县的苗绣产业大有可为,绣娘们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以布为纸,描绘的不仅仅是一幅充满浓郁民族色彩的绣片,更是‘指尖’脱贫的锦绣画卷。家乡缺少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盼你学成归来,我们一起为做大做强台江县的苗绣产业贡献力量。”

回到家乡后,邰娟娟被台江县文化和旅游局聘为台江县文化和旅游项目“三区”人才文化工作者,派到台江县民族手工艺品行业协会工作。在那里,她一边跟随刺绣大师精进技艺,一边尝试着设计一些更有时代特色的新品。后来,台江县成为贵州省“锦绣计划巧手脱贫示范县”,2019年,帮助贫困妇女就业脱贫的“妈妈制造”产业帮扶项目正式实施,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投入300万元帮扶资金,与台江县共同成立了“妈妈制造”,邰娟娟也从协会来到了合作社。

“妈妈制造”成立初期,因为人手少,除了产品设计外,邰娟娟还要负责订单产品的打样、各工坊回收绣品的质检工作以及绣娘的技能培训,先后培训绣娘达千人以上。

“现在,我们的产品主要以批量代工为主,要求产品品质是同一水准。而且每个月我们都会出一件新品,每当有新品,绣娘们就需要花时间学习新花样。但是,很多人不想耗费这个时间,一开始大家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并不高。于是,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比如,为绣娘申请培训补贴。我还提议,绣娘们上交的培训作品也算工钱,合格的越多,工钱就越多,这样一来大家学习新花样的积极性就越来越高了。”在“妈妈制造”,邰娟娟虽然年龄最小,但是在调动大家积极性方面却很有一套。昔日的“留守妇女”李燕就是在她的鼓励下成为“妈妈制造”生产部的负责人的。一年多以前,在一次培训中,邰娟娟发现李燕悟性很高,很快就能独自完成一幅作品。于是,她鼓励李燕到“妈妈制造”生产部工作。但是,缺乏自信的李燕一口回绝了。邰娟娟没有放弃,她拿出“三顾茅庐”的劲头,一次次登门劝说,终于说动了李燕。如今,李燕有了稳定的收入,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邰娟娟说,在“妈妈制造”,手艺突出的绣娘一个月能赚到3700元,少的也能有1000至2000元的收入,还不耽误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绣娘们越干越有劲。

去年,“妈妈制造”开始尝试做直播,主播的任务自然落到了邰娟娟身上。没有任何直播经验的她站在镜头前,和网友们分享台江县的民俗风情、介绍“妈妈制造”的产品和绣娘们,那场直播售出了200多份绣品礼盒。她说,面对镜头时也很紧张,“但是,这样‘尝鲜’的事情,作为年轻人,必须冲在前面!”

“目前,‘妈妈制造’已经形成了‘小组加工+工坊组装+合作社销售’的发展模式,在全县建立了14个扶贫工坊,组建了42个刺绣抱团发展小组,与王的手创、星巴克、小巷三寻等品牌开展合作,签订了3000万元的生产订单,带动了万余名绣娘脱贫致富。”说到这组数据时,邰娟娟十分自豪。她说,如今,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设计更多原创作品,将苗族文化、台江县之美传递出去。“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让曾经养在深闺的‘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用一针一线‘绣’出属于自己的‘青春之歌’。”

编辑:
返回顶部